印度不僅是中國山水相依的重要近鄰、南亞地區的大國,而且是少數具有成為世界大國潛力的國家。中國與印度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均采取親善、和睦、平等和以禮相待的政策。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與印度共同總結和提倡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如今,這些原則已成為公認的處理國家關系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
基本原則。由此同時,中印經濟關系也在不斷發展。
印度前總理瓦杰帕伊去年訪華期間,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致力提升兩國貿易總量,希望從2002年的50億美元提高至2004年的100億美元。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印度造”和“中國造”涌入對方國家。隨著兩國工商企業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跨境貿易,印度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巴爾估計,到2010年,兩國貿易額肯定能超過300億美元。
當然,由于中印兩國經濟增長相近、產業結構相似可能引發的經濟競爭是無法回避的。在印度的反傾銷案件中,有近一半是對準中國的。
以晶片產業為例,市場規模是美國晶片企業將印、中兩國列為生產和研究外包市場的主要原因。盡管中國所實施的稅收優惠舉措和保護性措施可能會促使晶片制造行業的良好發展,但美國企業認為,印度工程師對英語普遍有很強的駕馭能力,并具備在美國軟件和其他信息技術企業中從事研發工作的背景,這些因素自然使得美國晶片制造商越來越依靠印度作為其新型晶片產品開發的大型研究工作基地。1988年,英特爾在印度建立了英特爾印度設計中心,該中心目前已成為英特爾在美國以外地區最大的非制造業務中心。
軟件開發已經是使兩國共同受益的領域之一。中國認識到印度在軟件開發方面的領先地位,希望能夠引進這方面的專業技術;而印度也希望在中國這個世界增長最快的軟件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預計到2007年,中國軟件市場的規模將從目前的20億美元增長至60多億美元。一般認為:中國以發展硬件為主的制造業也印度以發展服務業為主的“后臺辦公室”是并不存在激烈競爭的。
此外,印度人口龐大,平均工資較低,原材料價格便宜。這些因素使“印度造”的競爭力得以加強。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十余年的經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東亞地區重要的經濟引擎。我們也不排除印度在奪中國經濟增長給亞太地區的“經濟紅利”。這從印度公司急于進入中國市場的規模與速度上可見一斑。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