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堂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之后,27名上海交大一年級新生發起“一封家書的問候”活動——
媽媽,寒假回家我給您暖手
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如何進行?有時,循循善誘的說理是一種方式;有時,略作點撥、因勢利導,更是“無言勝有聲
”。
上周末,在上海交通大學,一堂生動的德育課打動了年輕學子的心,深受震動的27位一年級新生,自發向全校同齡人倡議“關愛父母,再訴親情!”頓時,親情之火在交大的校園激情燃燒,一封封家書向雙親發出真切的問候。
寄一封暖父母心的家書
這個星期,有數以千計在五湖四海的為人父母者,將會收到兒女寄來的一封家書,得到剛成年孩子的一聲問候,感受沁潤心田的一片溫暖。
盡管他們的子女都是中國著名學府之一——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是他們無盡的驕傲,但千萬不要驚訝,對于他們中的不少人而言,這一封家書,那一聲問候,以及油然而生的一片溫暖,此生甚至還是第一次領受。
征得同意,記者在此摘錄同學們赤子情懷的只言片語——
“我愛我家,我會常回家看看的。”
“媽媽,我愛你!看到你日益蒼老的面龐,我發誓永遠不傷害您。”
“在這世界的一角,總有個人,每天無論多忙多累,都會幫助收聽遙遠的上海的天氣,所以我會安心幸福……”
“爸爸媽媽,你們也要保重,兒子同樣牽掛你們。”
“媽媽,家鄉進入嚴寒了,您保護好手,別又皴了。寒假回家,女兒一定給您暖手……”
兒女樸實而溫馨、含蓄卻煽情的話發自肺腑,溫暖著遠方的父母。
送一只問候父母的紙鶴
每一封交大學子寄呈親人的家書,都附有一張小小的賀卡,一只美麗的紙鶴。紙鶴振翅,把兒女的問候,捎給遠方的親人。
這些禮物,都出自交大化學化工學院2004級4班全體同學之手。
就在上周末,4班27位同學向全校同齡人發出倡議“朋友,不管你有多忙,請寫一封家書,問候一聲父母!”倡議書里的話赤誠洋溢——
“親愛的同學,從邁進校園的那天起,你寫過家書問候過操勞的雙親嗎?今天你想家、想父母了嗎?距離無法阻隔血濃于水的親情。在這寒冷的日子,你是否體會千里之外父母的牽掛,是否體會沒有你的家中,孤獨的親人內心的感受?
事實上,一點小小的祝福,就能換來他們無限的欣慰;一份真心的問候,能讓他們無比溫暖。
愿思念隨風在,別猶豫啊,加入我們的活動中來!給親愛的父母寫一封信,寄一張卡,送一聲祝福吧……”
僅僅半個多小時,4班同學準備的近千個信封、信紙、紙鶴被一索而空。張貼的倡議橫幅上,簽下了一個又一個鄭重的承諾。
看一眼辛酸父親的背影
說起活動的創意,4班班長黃志遠說:“一封書信的問候,是一次親情的復萌,是一扇心門的敞開。而引發我們啟動心扉的,是十多天前施索華老師的一堂德育課。”
那一堂課,4班的同學印象深刻——
開課了,施老師打開投影儀,銀幕上出現的是剛剛在媒體上披露過的南京大學“一位辛酸父親的來信”。老師沒有過多的話,只“請同學們看一眼‘辛酸父親’的背影”:兒子考上大學,長大有文化了,卻毫無愛心,1年寄回3封信,加起來不如1封電報,主題只有一個“錢”。母親下崗,父親薪薄,兒子卻偷改收費通知多騙錢……
施老師問:“我們做得怎樣啊?”
同學們你言我語。或說“我經常打電話,不可能有類似的事”;或說“我每次回家都問候父母”。只有個別同學承認“有點兒忽視了”。
施老師不作任何評價。她請大家掏出手機:“今天正好降溫,請每位同學當堂給父母發條短信‘天冷了,請加衣’……”
瞬間,多位同學的眼里淚花涌動,課堂上竟一片唏噓。
“媽媽上午剛這樣關照過我,我卻想不到她,”一位同學才說了一句,淚水就禁不住奪眶而出。
看到同學們心緒難平,施老師只有一句話:“這一切,我們平時都能做到……”隨即無語。待到大家平靜了,她轉而講起其他內容。
然而,施老師的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每個同學的心……
問一聲我們怎樣當兒女
當夜,4班全體學生自發聚會,熱議“我們該怎樣當兒女”。深受心靈震動的同學捫心自問:我們真做得無懈可擊?不,差之千里!
就在不久前,一位家境貧寒,父母月收入僅400多元,享受助學金的同學,買了臺較高檔的手機。雖說這是在父母勸說下的選擇,可那一刻,他內疚不已,痛悔自己一時的虛榮沖動:“我圓了面子,可父母得為這機器擺多少天攤啊!”
還有同學自省,父母對自己的愛無微不至,可自己對父母的關懷“動過真格嗎?”“每回問雙親要錢買衣服、買電腦、去旅行,考慮了爸媽的承受力嗎?”
同學們連夜作出“決議”——從我做起,關愛父母,重塑親情!不僅如此,還要以班級團組織的名義,向全校同學發出活動的倡議。
聽到這個消息,化學化工學院黨、團組織十分欣喜,黨總支副書記龔培敏、團委書記方翔宇當即決定“因勢利導,全力支持!”
很快,在學院資助下,4班同學在全校開展了“大學生親情狀況”調研。調研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鮮與家里書信往來;即便是不多的交往,更多的還是接受親人的關懷,討論“學業”與“生活費”,很少提及“父母健康”“家中情況”。
令大家歡欣鼓舞的是,得知4班要倡議開展“關愛父母,再訴親情”活動,全校同學都踴躍報名。十多天來,4班在校園里張貼的十多塊宣傳板,簽滿了響應者的名字。
就在今天上午,一位4班的學生向記者透露,已有遠方的父母收到了孩子的信。讀罷沒有索取、只有愛意的信,父母喜極而泣。長途電話打來,哽咽間只有一句話——
“孩子,你長大了!” (記者曹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