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家對食品的抽查結果來看,食品添加劑已經成為產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今年發生的幾起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也都是由于食品添加劑的不當使用造成的。有關人士指出,目前食品添加劑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脅。因此,國家標準委、發改委、農業部等九個部門近日聯合出臺了食品國家標準的制修訂
計劃,將對現有食品行業的國家標準體系進行調整,以保障食品安全成為新體系的首要目標(2004年12月11日新華網消息詳細)。
食品添加劑顧名思義,即食品中添加的輔料,不同類別的食品用各類專用的添加劑,《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上說,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本來食品添加劑并不是讓人望而生畏的東西,這如同自來水要凈化殺菌需要漂白粉,蒸饅頭需要酵母菌,生產醬油需要酶制劑,飲料調整設值需要酸味劑一樣。然而,由于一些企業和不商販在生產過程中,超量使用添加劑,甚至將化工用品用在食品生產中,比如媒體上曾經報道過的部分廣西北海不法商販為了使生產出來蝦米更好看,使用雙氧水、敵百蟲和大量胭脂紅等物質浸泡蝦米;比如上海市的個別企業為了在外觀上吸引消費者,在腸衣中超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紅”,竟超過標準允許值的6.8倍。(2004年12月1日《文匯報》)這極易損害食用者的肝臟。由此,添加劑不僅沒給人們添加喜歡,反而給人們添加了“堵心”,添加了恐慌。
11月18至19日,“全球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整規領導小組組長吳儀,商務部副部長、全國整規辦主任張志剛,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鄭筱萸等領導和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的官員出席會議并講話。然而,這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商務部和加拿大國際發展署共同主辦的與中國食品企業相關的官方論壇,竟沒有一位中國食品企業老總參加。加拿大農業和農村食品部曾提出資助西部省區的40位企業家到會,但被這些企業家回絕了。為什么呢?原因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官員的話說就是,“專家一談食品安全,企業家就感覺是在堵他的財路”。
食品安全問題為何長期得不到解決,以致此起彼伏,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一些企業、一些人見利忘義,利令智昏,為賺錢贏利,不擇手段,把添加劑變成了“錢加劑”;二是我國對添加劑的危險性評估不夠,檢測手段、檢驗技術落后,投入也不夠,“明知道面粉里有滑石粉”,“但是因為目前沒有滑石粉怎么檢測的方法標準”,“沒有辦法判它不合格”;三是有些職能部門不作為,不盡職,不負責。
所以,國家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缺乏一個強大的體系。據悉,世界上先進的國家大多都有一個強大體系保障食品安全,比如完備的法律法規、遍及全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應對特殊領域的特殊做法等。如美國聯邦政府負責食品安全的主要職能部門就有6個,比如隸屬于聯邦衛生部的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和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隸屬于農業部的食品安全與檢驗局等。這些聯邦機構在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實施食品安全監管、進行食品安全教育等方面各司其職,形成了一個食品衛生監管體系。
目前我國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2個品類1500多種。毋庸諱言,我們只關注了這些添加劑可以改進產品的色香味,卻忽視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筆者以為,每一類食品首先必須是安全的,至于色好不好,香不香,味美不美那都是次要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也關系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更關系到百姓們對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問題。“民以食為天”,“人命關天”,食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必須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
但愿別再讓添加劑成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脅,但愿別讓添加劑成為“殺人劑”。
網友:張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