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注定又是一條掀起波瀾的新聞,因為它和日本有關。據12月7日《新聞晨報》報道,上海王女士向戶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請將現用名改成日本名,被口頭答復不予批準,為此她將派出所告上法院。該案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開庭審理。她改名的理由是其丈夫為日本人柴岡文雄的繼子,王女士認為她是柴岡家兒媳,根據《民法通則》第
99條規定,有權更名為日本名。
設想,如果王女士申請更名為其他國家的名字,相信民眾不會像現在一樣幾乎一邊倒地口誅筆伐。這說明,人們較真的并不是改名本身,更是改名背后的相關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一件普通的民事訴訟案件被染上濃重的民族情緒,自然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現實原因,不好將反對王女士更名的人們一概斥之為狹隘民族主義者,就像無法憑改名一事就認定王女士背叛祖國一樣。
筆者想說的是,動輒將生活事件政治敏感化,會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導致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
如果用平靜的生活視角看待這一事件,問題也許就好辦多了--法無禁止即可為,只要王女士的申請不突破現有法律的底線,改什么名字是她自己的自由。這是她作為中國公民的應有權利,也是一個國家對公民權利的應有尊重。這是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國應持有的自信;與之相呼應的,則是理性、遠離情緒化的大國公民心態。具體到王女士更名日本名事件上,理性的態度應該是:盡管其所作所為我難以接受,但我還是表示寬容;我們希望每位公民都熱愛并相守民族傳統,但不苛求,更不乞求。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與國際交往的密切,類似更名為日本名的事件還會在生活中不斷上演,用包容而不失原則的心態對待,不僅不會讓民族感情流失,只會讓它更具吞吐萬象的東方氣派。
(修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