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2003年全國2692家大企業集團的名單中,我省有292家入圍,總數居全國第一位。今年前三季度,在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情況下,我省經濟沒有出現大的震蕩,并且GDP首次超過江蘇,躍居全國第二位。
有關專家認為,與浙江近年來崛起的以“小產品、大產業”為特色的“小狗經濟”相比,我省正
在崛起以“大企業、大品牌、大產業”為特色的“群象經濟”。
大集團領銜大產業
今年7月,我省確定了新的200戶重點工業企業集團名單,這已經是我省“大企業集團軍”第三次擴容了。據了解,在這200戶企業中,其中95家涵蓋了我省剛剛確立的電子信息、汽車、家電等七大產業鏈。實際上,這七大產業鏈正是依托這批大企業集團確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我省調整后的136戶名單里首次出現了民營企業;到2004年,200戶名單里已經出現了75家民營企業,如果加上8家外資企業,非公企業已經占到了41.5%。國企民企比翼雙飛,開始發出震撼市場的力量。
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還處于虧損狀態的兗礦集團,依靠不斷創新的“綜采放頂煤”技術,成為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首家同時在香港、新加坡和上海三地上市的公司,多年來占據中國煤炭對日出口45%以上的份額。今年以來,在全國20多個省市拉閘限電的情況下,兗礦集團積極挖掘煤炭生產潛能,成為全省穩度用電高峰的重要保障,充分顯示出本土大企業抗風浪、保安全的素質。
民營企業叢林集團的表現則更顯示出我省“大企業集團”戰略的優勢所在。2002年7月20日,世界上首臺萬噸擠壓機在這里通過驗收,科技部認為這是我國繼上世紀60年代萬噸水壓機研制成功后,在重型裝備制造領域的又一重大技術進步,標志著我國列車制造終于擺脫了國外型材的壟斷束縛。專家分析認為,裝備工業的崛起不僅是一個區域產業升級的表現,而且也是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元素。
在大企業集團不斷擴容的過程中,我省經濟實現了發展與穩定的雙贏。以鋼鐵行業為例,5年以前我省鋼鐵總產量還不到400萬噸,現在是1400萬噸,其中濟鋼、青鋼、萊鋼三大企業集團就占了80%的份額。同樣是這三家企業,5年以前的總產量還不足200萬噸。三大鋼鐵企業崛起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在政府引導下,充分利用國債實施技改,產品檔次和結構都攀上了一個新臺階。
大企業主導區域穩健發展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上是否有影響,重要的一點是有一批叫得響的本土大企業。我省多年來依托一批國有企業培植本土大企業集團,目前大企業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在與廣東、江蘇、浙江等兄弟省份的角逐中,我省正在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廣東的特點是“加工貿易”發達,江蘇是典型的“外資拉動型”經濟,浙江則是“民本經濟”的典范,而我省的特點就是“大企業經濟”。
省社科院經濟專家馮群力認為,與浙江近年來崛起的以“小產品、大產業”為特色的“小狗經濟”相比,我省正在崛起以“大企業、大品牌、大產業”為特色的“群象經濟”,其步伐更穩健,輻射的范圍和延伸的領域也更堅實、更廣泛。
如今,從富庶的膠東半島到奮起直追的魯西北地區,都有一批大型企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擴張的依托。青島的海爾、海信等“五朵金花”蜚聲中外;魯西聊城的時風農用車開進千家萬戶、宇通客車行駛在金光大道上,德州皇明太陽能、濱州魏橋紡織都是同行業的佼佼者。雖然我省也存在區域之間的相對不平衡,但經濟沒有出現大的凹陷地帶。
“群象經濟”喜中有憂
省統計局工交處處長譚杰認為,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外,三個方面的因素是“群象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
一是雄厚的基礎工業支撐有力,煤炭、石油、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得天獨厚。目前,我省原煤產量居全國第三位,原油產量和發電量居全國第二位,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一位,水泥產量也居各省市區之首。這些資源優勢,在我省都直接轉化為經濟優勢。
二是豐富的農副產品,使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得以開足馬力。我省是農業大省,糧食、棉花、油料、畜牧產量穩步增長,為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來源,而通過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又為降低成本費用,增加企業收益創造了條件。
三是國有控股工業和大型企業是盈利的主力軍。2003年,全省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397億元,稅金364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3.2%和53.1%,利潤、稅金絕對額比江蘇分別多237億元、122億元,比廣東多90億元、48億元。
馮群力認為,“群象經濟”的崛起固然令人欣喜,但背后存在的隱憂也不容忽視。首先,在我省大企業中,國有企業仍占據半壁以上江山,今后一段時間內,改制任務十分艱巨——“大象”抗風險能力強,但存在轉身相對緩慢的缺點;其次,工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盈利的主導產業依然是能源、原材料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而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盈利較少。此外,我省企業還存在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偏低、福利費用不足以及稅務、財政負擔過重等特點。這些不僅降低了"群象經濟"吸引人才的優勢,同時對新生“民本經濟”力量的崛起也形成巨大的制約。
在區域經濟競爭日漸激烈的今天,"群象經濟"的叢林之旅注定仍將風雨兼程。 □本報記者 袁濤 新華社記者 鄧衛華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