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上漲成鐵論
12月3日至5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進行的第六屆住交會,頗似地產業界的“統一思想”大會,對于熱門的泡沫論,上海近幾年房價漲幅最大以及目前高昂的房價成了大佬們喊漲的響亮理由。
房價上漲成“鐵論”?
12月4日晚上進行的頒獎會上,當主持人竇
文濤請獲獎者說出一年來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時,地產商們的答案大多是:最開心的是房價漲了,最不開心的是土地價格也漲了。
北京的地產商對上海房價“耿耿于懷”,有北京地產商干脆說:“上海的房價漲成這樣,同樣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北京的房價沒道理不漲。”但也有人認為,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有不同的特點,能不能單純比較房價呢?
有關人士認為,房價上升快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原因是供不應求。而未來房價能否平衡,關鍵看房地產開發用地的供應量。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說,如果不改變現行的土地政策,預計明年可能出現土地饑荒,房屋供應量如果不能像預期那樣大量增加,房價還要繼續增長,而且幅度還會很高。
泡沫只是小泡沫?
本次住交會的大大小小五六十個論壇上,探討最多的話題就是“關于中國房地產是否有泡沫”。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云昌認為,房地產市場的地區差異很大,比如上海在三四年時間里房價翻了一番,杭州三年翻了一番,如果說有泡沫,也是這些地方有,但也是中小泡沫,這不奇怪,市場沒有泡沫才是奇怪的現象。“有點泡沫不要大驚小怪,更何況我們現在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所以不存在泡沫破滅和崩盤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志剛分析說,泡沫有硬泡沫和軟泡沫之分,只有軟泡沫才會破滅,硬泡沫屬于剛性的上漲,而房價的上漲是剛性的,是供求和成本使然。他預測未來20年內,如果以三口之家居住100平方米計算,中國需要260多億平方米的住房,而去年全國的住房還只有90億平方米。地價、建材的上漲也使房價的上漲成為必然。
普通百姓評價不一
對于地產大腕賣力地喊漲,普通百姓的評價卻完全不同。“照這樣,我們什么時候能買得起房?”上海的一位出租司機無奈地對記者說:“我們根本買不起房,現在住的是一套幾年前買的二手房,能湊合先湊合住吧。”
上海普通人的說法與一些網友的評價不謀而合。某網友說:“我們現在掙的這點錢只能買經濟適用房,可經濟適用房又有那么多人排隊,不是想買就能買上的。”“就沒有人說說我們普通百姓買了房子要節衣縮食20多年,光買房能拉動消費嗎?”
有專家認為,今年國家的宏觀調控確實起到一些作用,但房價過高、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值得關注,第四季度價格還會比較平穩,但總體上不可能會大幅度地下降。目前普通住宅和經濟適用房結構上比較短缺,還會進一步調整。總之,第四季度的房地產價格漲勢會趨緩,需求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2004是地產“減肥”年
顧云昌(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
今年有三個數據影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121(金融嚴管)、8.31(土地大限)、0.27%(加息),在這三個數字的情況下,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減肥的市場,看看能不能經受住競爭的考驗,在減肥當中能不能繼續跨過門檻。經過這樣的考驗,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會越來越健康,市場也會更加健康。用宏觀調控的目標來說,我希望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房價慢慢漲,樓勢年年旺。
解決住宅結構性問題任興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
一是要完善住房的保障體系,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國家首先要解決結構性問題,現在開發了大量的高端商品房,但住房應滿足中低收入者特別是大量的中等收入階層的需求;二是要穩定房地產價格,價格過高,將會損害市場的健康發展;三是發揮房地產市場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深化金融體制的改革,完善住房的金融體系;五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和土地供給方面,可能是制約房地產長期增長的一個因素。
5%推斷論任志強(北京華遠集團總裁):
從房地產商來說,希望房價慢慢漲,呈現平穩增長的過程。目前房價的平均增長是百分之三點多,而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是9.8%,是房價增長的三倍,所以我們認為老百姓不是沒錢買房子,而是有更多的錢準備去買房。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每年一定有5%的人變成富翁,一定有5%的人從買不起房變成買得起房,一定有5%的人從住舊房變成住新房,從住小房子變成住大房子。
上海房價上漲在正常水平內劉曉光(首創置業董事長):
不應該看到上海房價的上漲過快,就說上海市場有泡沫,對比上海的GDP、人均收入增長情況,上海房價的上漲還是在正常的水平之內的,作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房價在以往是被低估了。當然市場上的短期炒作也對房價的上漲有一定的影響,未來政府的規范市場的政策進一步出臺將有利于上海市場的健康向上的發展勢頭。北京的房地產市場近幾年一直是供需兩旺,對比南方一些城市,北京市場開發的利潤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市場需求量也比較大,未來外資外地開發商繼續涌入北京市場。由于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北京的整體房價上漲并不明顯,但是一些地區的房價上漲超過50%。對比上海這樣的城市,我認為中心地區的房價上海偏高于北京,也體現了兩個城市在國際化進程的差距。(相關報道:劉曉光:北京的房價太低!
)
眼光要放長遠紫光地產董事長呂大龍:
房地產不能只看一兩年,如果這樣就沒辦法做了。我們應該看2008年奧運會。如果認為上海的房價是正常的,那么北京的房價還有空間;如果認為北京的房價是正常的,那么上海的房地產就有泡沫。但是,不管怎么樣,我們這些發展商都還在做房地產。
●記者觀察
雙城記
從大霧彌漫的北京飛到上海,住交會已經開幕了。沒有徑直去浦東的這個展會看熱鬧,倒先跑到正在浦西舉行的上海房展會上溜達。被地產大腕們密集觀點“轟炸”下的住交會,像一個“舞臺”,光鮮得讓人有些醉眼迷離。
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很多指標都被拿來做對比,房價、二手房交易量甚至營銷手段,成為某個“發展趨勢”的佐證。最典型的是,上海開發商在解釋這幾年房價大幅上漲時頗不屑一顧:“那是因為上海以前的房價太低了,比北京還低,現在漲起來只是'補課'。”而北京的地產商這次的“喊漲”顯然也多了“底氣”:“北京和上海城市特性一樣,但上海的房價比北京高多了。”
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上海的房地產市場。不僅因為這幾年上海房價高企得令人瞠目,還因為此番泡沫論,上海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的位置。“評估”高位下的上海房價走勢的欲望,對很多北京開發商來說,比在住交會展示顯得更加迫切,因此扎進上海的樓盤中或是“舞臺”之下的對話,讓大腕們忙得不亦樂乎。
位于上海長寧區一個住宅項目,三年前一期的單價是4500多元,而現在這家開發商說三期的價格已經達到了9000多元。而另一處類似于都市別墅項目的一個業主,房子買了一年多,現在沒人出到400萬元,他堅持不出手,而這個總價也比當初他購置的價格高了近一倍。上海的房價真的如此前上海開發商表述得像“坐了飛機”。
認識的一個在公司打工的女孩到上海剛一年,已經投資了兩處房產,只等著產權證一到手便出貨。她談論起房子升值預期及自己的投入,儼然像是握有兩只股票。上海的樓盤換手率遠遠高于北京,這在業內分析人士看來,正好吸引了外籍投資客,上海很多小投資人也認可這樣的投資方式:買來毛坯房,將房子裝修好,價格高時就出手,不合適時就出租。
與在上海開發量和銷售額均是老大的房地產公司一位老總交流,發現他所認為的上海樓市無泡沫的觀點,沒有新的理由支撐,無非向專家分析的二手房成交量大、外地及外籍購房需求等等。
商場如戰場,兵不厭詐的道理就像觀點與行動的距離。其實,幾家上海實力派開發商最近悄然進京拿地,再加上這樣的背景——上海的開發商至少在長三角區域諸多城市布局,也許,不難看出市場規避泡沫風險的行動已經展開。
特約編輯:廣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