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領導人并不輕松的會晤的同時,溫家寶的手與盧武鉉的手熱烈地握在一起,中韓領導人一起樂觀地描繪著中韓關系發展的美妙前景。
11月29日,溫家寶總理在老撾會見了韓國總統盧武鉉。就在10天前,胡錦濤主席在智利剛剛會見了盧武鉉。中韓領導人在10天之內兩度會晤,世人領略了中韓
兩國關系迅速發展的戰略勢頭。
除了中韓兩國領導人在第三地的頻繁會見,前天的會見中,盧武鉉還正式邀請胡錦濤和溫家寶訪問韓國。中方也邀請韓國總理李海瓚和國會議長金元基訪華(盧武鉉于去年7月訪問了中國)。中韓關系在建交12年后迅猛發展的意義不僅局限在兩國關系上,它對于改善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為東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中日領導人會晤重點談歷史,而中韓領導人卻著重談未來。與因歷史問題而被蒙上陰影的中日關系相比,中韓關系的發展顯得格外健康和明朗。
處于“和平崛起”過程中的中國,將周邊外交視為中國整體外交戰略的重中之重。中國領導人大力提倡“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全新外交理念。中國已經意識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就在周邊。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中國外交著重向周邊傾力。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的周邊外交成果開始顯現。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迅速,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中,中國采取了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力挺東盟國家經濟復蘇。尤其是剛剛簽署的中國與東盟自貿協定將極大地加深中國與東盟之間相互依存的經濟關系。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在東南亞已經逐漸失去市場。
與韓國發展友好關系同樣被視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一環。作為東北亞地區的兩個重要國家,中韓兩國具有眾多的共同利益。與中國營造良好周邊環境的外交戰略相對應,韓國也在倡導“東北亞時代”的概念。去年7月,盧武鉉訪華時,樂觀地指出,“東北亞時代即將到來,中國和韓國正處在這一中心”,這個提法與中國的戰略相吻合。
整個東北亞地區都能感覺到中韓接近的步伐。這一戰略勢頭也在深刻地改變著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兩國都在積極致力于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兩國都贊同朝鮮半島無核化。在這個層面上,中韓具有共同的安全利益。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韓經濟合作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讓人驚訝。中國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國,韓國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國。2003年,中韓貿易額為630億美元,今年預計超過800億美元。韓國對華投資金額已經超過240億美元,成為對華第一大投資國。兩國經濟依存度不斷加深,彼此從中受益。
2005年,馬來西亞將舉辦首屆東亞峰會,地區合作和融合的趨勢進一步加強。當然,與歐洲一體化相比,東亞合作的狀況相當落后。但是,中國與東盟、中國與韓國關系的發展正在促進這一進程。日本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外交和在歷史問題上的曖昧態度,難以成為東亞一體化的領導力量。如果說未來東亞能夠產生像歐盟那樣的國際組織,中國、韓國與東盟肯定是主要的推動力量,而日本似乎只能像歐盟中的英國那樣,三心二意,與鄰國關系欲近又止。
中韓關系的發展也并非沒有任何問題。韓國與美國的盟友關系,特別是美國在韓國駐軍,使整個亞洲一直不能徹底擺脫緊張的軍事形勢。韓美軍事同盟不能消除鄰國心中的疑慮。
作為兩個鄰國和地區大國,兩國關系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高句麗、闖館等問題上,兩國存在分歧。在一些具體經濟領域,兩國的利益也不是完全一致。但是,與中韓關系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和帶動東北亞安全形勢改善的“大利”相比,兩國的爭端都是“小問題”。中國領導人在會見韓國領導人時已經提議,兩國應該盡力去解決現有問題,避免讓這些問題影響兩國關系。石洪濤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