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日本神道是既祭拜祖宗,也祭拜敵人,而且相比之下,更重視對后者的祭祀。明治維新后,神道進入一種新的、變異狀態的發展階段,這就是以國家為神的靖國神道。作為近代日本國家主義的產物,靖國神道以神道的名義統治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靖國神道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日本動員國民參與戰爭的近代民族國家意識形
態裝置。
11月12日,日本外相首次承認,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阻礙日中關系發展的主要原因。自就任以來,小泉已四拜靖國。面對來自國內外的抗議時,他總是搬出文化和傳統做借口,好像批評他的人不知尊重日本的文化傳統。那么,參拜靖國神社是不是日本的“特殊文化”,小泉經常引為擋箭牌的日本神道究竟真意何在?溯本求源,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兩者竟南轅北轍。
靖國神社脫離神道傳統
靖國神社雖然叫做神社,實際上卻與傳統的日本神道毫無關系。《古事記》是日本神道的奠基之作,解讀它有助于人們理解神道的原本含義。按照《古事記》的記述,神道有兩處發源地,一處是日本人祭祀祖先神即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另一處是祭祀大國主命的出云大社。傳說中,大國主命是在權力爭斗中被天照大神子孫所滅的。所以,傳統日本神道是既祭拜祖宗,也祭拜敵人,而且相比之下,更重視對后者的祭祀。在神道思想看來,死于自己手中的對手,如果不誠心祭祀,就會成為冤魂。而一旦成為冤魂野鬼,就會時時出來作祟。為了讓他們安息,必須建設好的神社加以祭奠。
這種神道傳統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前。正是基于這種思想,祭祀戰敗者的出云大社在規模上要大于伊勢神宮。13世紀中國元兵入侵日本時,日本為戰死的中國人修建了寺廟;16世紀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時,也不忘在京都修建耳冢,祭奠那些戰亡的朝鮮人。可以說,為被自己殺死的人建神社、鎮冤魂,才是日本神道真正的傳統。而如果按照這種宗教傳統,今天在靖國神社中供奉的,恰恰應該是1000萬死于日本侵略戰爭的中國人、朝鮮人和東南亞人的冤魂。
神佛俱滅的靖國神道
由于靖國神社的戰爭性質,很容易令人對日本神道產生誤解,認為神道是一種侵略性很強的宗教。其實不然。日本神道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最初是產生于日本本土的泛神論神道,即認為萬物有神、萬靈皆敬。公元9世紀,作為遣唐使在中國學習密宗的高僧空海回國。空海借助與天皇的私交,以東寺為據點,成功地將日本原有的神道與佛教結合起來,這是神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種神佛調和、神佛共存的宗教思想影響日本長達1000年,直至明治時代。明治維新起,日本走上近代化發展道路,在諸多領域開展變革,體現在宗教領域就是神佛分離。當時的口號是廢佛毀釋,即徹底清除佛教的影響。雖然這場宗教改革名義上是廢佛尊神,但實質上卻是神佛俱滅。此后,神道進入一種新的、變異狀態的發展階段,這就是以國家為神的靖國神道。
作為近代日本國家主義的產物,靖國神道以神道的名義統治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日本著名學者小森陽一在其著作中指出,日本帝國陸海二軍的許多士兵死于帝國主義戰爭,如何賦予這些死亡以“神道”的意義,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于是靖國神社成了這種國家主義乃至軍國主義神道思想的寄托。其核心理念是:天皇被視作國體,而把為天皇戰死的亡靈集中于靖國神社,由天皇親自參拜,這樣,戰死者的死亡就被定位成為國捐軀。所以,靖國神道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日本動員國民參與戰爭的近代民族國家意識形態裝置。
參拜本意,心知肚明
中國正式就日本首相參拜靖國一事提出抗議,是在中曾根內閣時期。實際上在中曾根之前,已有幾任日本首相在春秋大祭時參拜過靖國神社,但由于不是在敏感的8月15日,也就沒有引起各方面特別的注意。由于中曾根欲在戰敗投降日參拜,為慎重起見,事先他曾令其下屬成立了一個靖國問題懇談會,參與者中就有日本文化界泰斗、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首任所長梅原猛先生。
據梅原先生回憶,基于此前有過參拜的經驗,當時日本外務省錯誤地以為,即使首相在8月15日參拜,也不會引起中韓兩國的反應,事后證明這種估計是錯誤的。還有一個錯誤估計,就是懇談會中會有多達1/3的人反對首相參拜,其中以宗教界、文化界人士態度最為堅決。為做通文化界的工作,中曾根專門前往京都,同梅原猛、梅棹忠夫等著名學者座談。但又一次令他吃驚的是,所有這些學者都明確表示,反對參拜靖國神社。事后,中曾根向梅原道出了實情,說學者們的道理他心知肚明,但為了保住自民黨,他只能正式參拜。
對于小泉參拜,梅原先生直言不諱地批評他淺薄無知:口口聲聲參拜出于傳統,卻根本不知傳統的真正含義。而且梅原認為,更令人氣憤的是,小泉絲毫不為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恥,不但不虛心學習,還一意孤行,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面對同樣揣著明白裝糊涂的小泉,梅原先生只能把他評價成“日本戰后最糟的首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學者。)金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