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名氣,我們也許比不上交大、同濟,可我覺得我能力并不差呀!惫こ碳夹g大學四年級學生小謝日前給本報教育熱線來電,表露了他在求職時一直徘徊在心中的疑問:企業招人究竟是看學校牌子,還是更注重學生本身的能力?一份最新調查顯示,企業招人并不僅僅在乎“名校光環”,學生本身的專業基礎
、團隊合作能力等素質成了企業招人的首選標準。
非名校生凸顯就業優勢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經濟與物流專業學生陶韻奇,明年即將走出象牙塔,這幾天她步伐邁得特別有自信。雖然還在念大四上半學期,但她已被世界第二大物流企業TNT相中,成為了上海地區唯一招入的四名管理培訓生之一。在前不久進行的面試中,小陶與復旦、交大等名校學生同臺競爭,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絲毫不占下風。
今年畢業的非名校生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外貿學院2004屆學生楊陽大二時就獲得了校園辯論賽的“最佳辯手”稱號,假期里主動找大公司、大銀行去實習,臨近畢業時已收到了許多企業的招聘意向,現在她正在花旗銀行就職,年薪上萬元。工程技術大學2004屆畢業生應藝在校期間被評為市三好學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上海煙草集團貿易公司年初招聘時本不打算招女生,她卻在三輪考試中脫穎而出,最終被破格錄用。企業對她的評價是“綜合素質強”。
七成單位優先考慮學生素質
上海交大就業指導中心日前對2000年以后接收交大畢業生的166家用人單位作了跟蹤調查,涵蓋了國有、合資、外資、民營等各類單位。出人意料的是,只有5.8%的單位把票投給了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985一期工程”名校。46.2%的用人單位表示,他們在招聘過程中并不局限于某種類型的學校,此外,還有73.5%的單位表示優先考慮學生素質。
用人單位對學校品牌的“漠然”還表現在對應聘者24項素質的甄選上,只有13.4%的企業選擇“非常重視學校品牌”,在各個“重視”項目中列倒數第一,而表示“不重視”與“不太重視學校品牌”的企業數恰恰位列第一。
非名校生更具危機意識
上海交大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費毓芳指出,這次調查體現出一個趨勢,就是眾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已明顯把重心放在對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考察上,名校畢業生可能在智商或專業水平上要高于其它學生,但任何高校的畢業生只要重視自身的全面發展,都有大量的機會等著他們。中心副主任劉建新也表示,不少企業在招聘前期會優先考慮去名校發布信息,但進入招聘的第二道程序(筆試、面試)后,對所有應聘者都是一視同仁的,誰的能力表現好就要誰。
PChome網站人事經理秦清則說:“我們去年招進的員工當中,非名校學生占了40%。學生的個人能力并非與就讀學校的名氣100%地掛鉤,我們發現非名校的佼佼者在工作能力上要比某些出自名校的學生更出色,他們更有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會躺在學校的牌子上睡覺!
(記者許可臻 實習生馬駿)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