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這里工作的人來說也許是矛盾的,戴著破爛不堪的防毒面具,賺取微薄的工資,而這又是目前他們生存的惟一方式

每個民工的手都是永遠擦不干凈的,每天臟兮兮的從小冶煉作坊出來,沒有很好的防護措施,工傷不斷,他們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干這些又臟又累對身體有嚴重危害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有色金屬廢棄物在房前屋后進行燃燒冶煉。
在簡陋的條件下,從大量的有色金屬垃圾或鋁灰渣中提煉出金屬鋁,生產出標準鋁錠。
本地的村民施某在小冶煉干了十幾年,他全身出現不知名的疙瘩。
公路兩邊滾滾濃煙遮天蔽日,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
浙江省永康市的冶煉廠通過從大量有色金屬垃圾或鋁灰渣中提煉出金屬鋁,生產出標準鋁錠。這種相當于把全國70%以上的鋁灰等有害廢棄物集中到永康,“富了幾家,害了大家,賺了幾個錢,虧待幾代人”的生產方式在永康市持續了二十年!
上世紀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水質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永康市的母親河華溪河水質逐年變壞。
“說實話,誰想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干活啊!但為了吃飽飯,沒辦法!”來自安徽、湖南、江西的民工每天早上5點開始燃燒有色金屬廢棄物,放入煉爐進行冶煉到晚上7點,賺取每天30元的微薄工資,渾濁的目光中充滿了無奈。
路過小冶煉工廠時當地居民必須以手掩面,鋁灰中散發出大量的有毒刺鼻的氣體是對健康最大的威脅;從1985年到1988年四年期間,1000多人口的前黃村竟沒有一名青年體檢合格入伍。更為可怕的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村小學三年級58名學生經醫院體檢只有3名學生身體合格。肺病、工傷和一些莫名的病痛困擾著這里的百姓。小冶煉的污染使村民們無可奈何,每天都遭受到毒氣、毒灰的侵害。
面對日趨惡化的環境,永康市分別在1997年、2000年和2003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整治,但往往是死灰復燃。
2004年,一場“及時雨”終于降臨在這座瀕臨破壞的小城,永康市政府吸取以前整治小冶煉過程的經驗教訓,重新制定了方案。從8月31日到11月15日內,清除小冶煉工棚,摧毀生產設施。為了鞏固整治成果,及時對摧毀后的建筑材料、鋁灰、固體廢棄物進行清運,計劃把小冶煉工地改造成新的工業區。新的整治重在力度。有些鄉鎮黨委政府與駐村干部簽訂責任書,若小冶煉死灰復燃便堅決取締,知情不報,追究駐村干部責任。
這里呈現的是小冶煉整治前的一組畫面,希望這組畫面成為小冶煉消失后永久的“遺照”。圖文/盧廣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