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方華
11月24日下午5點,在北京長安街的鬧市口路口發生了一起五車相撞的重大事故,一名交警右腿骨折,一名正在糾正違章的保安殉職,另有多人受傷。交管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當時長安街上交通極為繁忙,一名男子卻違法橫穿路口,正在維護交通秩序的保安員和值勤民警當即加以制止,沒想到一位新司機
卻駕車將三人撞飛。原本是通衢大道,頃刻間一片狼藉,不僅幾輛車撞在了一起,連騎車經過此地的女學生也被“夾在了兩車中間”。
鬧市口的這起交通事故雖然事出偶然,卻很有代表性,它幾乎涵蓋了城市交通中所有令人憂慮的“元素”:機動車發展迅猛,行人違章屢禁不止,新手上路如同殺手,外地駕照良莠不齊。當這幾個“元素“匯聚在同一個地點和同一個時段的時候,交通事故的發生幾乎帶有必然性。
早在兩年前,當北京機動車擁有量呈現加速上升趨勢的時候,行人違章的危害性就開始凸現出來。由于行人違章的整治和糾正極為困難,北京交管部門曾經委托本報刊發相關報道及社評,呼吁行人和非機動車遵守交規、珍視生命,時隔兩年,北京交通狀況進一步惡化,而行人違章的嚴重性也毫無改觀,行人違法橫穿機動車道、翻越護欄、闖紅燈等現象屢見不鮮,外來人員闖入封閉高速道路的事情也不時見諸報端。新交法出臺之后,機動車全責條款一度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爭論,由于新法與城市交通狀況的隔膜,“以人為本”的立法本意出現了異化現象,行人強調路權、忽略生命權的現象有所抬頭。更讓人不安的是,盡管新交通法及其實施辦法詳細地規定了行人違章的懲罰條款,但在現實中,這些條款形同虛設。
行人違章只是一種現象,在它后面其實還隱藏著一種文化沖突,即人與車的對立。由于城市空間的狹窄,汽車作為一種人格化的工業產品,不斷占用有限的社會資源,引發了部分人群的焦慮,人車爭路、私車被砸都是這種焦慮的反映。在私車保有量持續上升的同時,人與車的和諧關系并沒有建立起來,相互間的“敵意”反而更趨明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許多人坐在汽車上就抱怨行人不守規矩,一旦走在路上就轉而怨恨汽車的橫沖直闖。也正因為存在著這樣的心理背景,要想整治行人違章,就不能只從簡單的處罰著手,而是要大力建設一種人車共存的現代都市文化。很顯然,僅靠交管部門一手之力,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