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向在校園里公開發放免費安全套亮起了紅燈,這讓筆者想起自己大學期間的一次經歷。
幾年前的一個周末,學校的某個社團在學校圖書館前,做了一次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活動。筆者當時正在寢室與幾位室友神侃,忽然走廊里呼聲大作,有人喊著“免費領安全套啦”,然后是砰砰奔跑的腳步聲。我們幾個“
嘭”地從床上彈了起來,筆者特別真切地記得,當時一下子感覺渾身發熱,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和興奮感涌上心頭———莫非傳說中的安全套公然“殺”進大學校園了?飛奔向圖書館前,沒想到宣傳攤位前已經人聲鼎沸,大家竟然像過年一樣,滿臉興奮地搶領安全套。筆者并沒有看到太多羞澀、扭捏和公開的質疑聲。
筆者事后發現,這些安全套最后的走向大概有兩種,一是大家拿回寢室打開看一看它的真面目,隨手丟掉了;一是大家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拿安全套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大學的朋友,后來這種禮物竟在我的大學里很是流行了一陣子。
有一個小插曲是,筆者寢室的一個兄弟,在自己22歲生日宴會上,兩瓶啤酒下肚,拿著大伙送的一盒安全套,竟哭得一塌糊涂,反反復復念叨一句話:“我都能結婚了,我都能結婚了。”這句話讓我們在場的幾個人都淚流滿面,大家忽然就找到了跨入成年人行列的沉甸甸的感覺。
我想說的是,今天的大學生可能不像一些領導想像的那樣保守和盲從,也不會有哪個學生當真把在校園里免費發放安全套的行為,簡單理解為是學校對性行為的鼓勵。其實,面對安全套,大學生在滿足了好奇心后,并沒有在性行為上迷失自己;相反,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反思和寶貴的人生體驗,獲得的是人生責任感的提醒和鞭策。
在很多時候,面對新生事物,迷失方向的不是大學生,恰恰是一些教育管理者的保守和優柔寡斷,把本是正常的事情蒙上了一層不應有的神秘色彩,制造了太多的“禁區”,割裂了包容、割裂了大愛、割裂了大學最可寶貴的品質。有句話我們耳熟能詳:“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其實,大學,不更應是大愛之謂嗎?阿成(北京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