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世界領先的汽車制造商和零配件供應商都計劃擴張在中國內地的業務。中國汽車工業目前的銷售增長率和利潤率都大大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盡管如此,標準普爾更關心中國汽車市場中長期的供求平衡關系,并相信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市場也會像世界其他市場一樣出現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
銷售增長快市場潛力大
目前,中國是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世界第四大汽車市場。2003年,中國汽車總銷量為四百四十四萬輛,增長率為36%。客車大約占總銷量的45%,是最大的組成部分。2003年,客車銷量達一百九十七萬輛,比對上年度增長76%。
比較一下全球的汽車產業結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市場會對汽車制造商和零配件供應商產生巨大吸引力。全球汽車業已經成熟并接近飽和,增長潛力非常有限,而中國市場卻是一個明顯的例外。雖然過去幾年中國的汽車銷售增長很快,但中國的汽車普及率仍然相對較低。2004年6月底,每一百戶中國家庭只有二輛客車,而在2003年這一比率只有0.95。
大幅擴張生產能力
中國汽車市場過往的平均營業利潤率大約為30-35%,遠遠高于其他市場,發達國家的這一指標只有5%。不過,這強勁的利潤率能否維持下去,目前尚難論定。
許多汽車制造商都計劃在中國大幅擴張生產能力,尤其是目前在中國占市場領先地位的大眾汽車公司(信用評級:"A-/負面")和 通用汽車公司(信用評級:"BBB/負面"),它們都定下雄心勃勃的增長計劃。大眾汽車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投資大約六百億元人民幣(七十二億美元)以使其生產能力擴大超過一倍,達到年產一百六十萬輛車。通用汽車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投資超過三十億美元以使其生產能力擴大超過一倍達到年產一百三十萬輛車。福特汽車公司作為中國市場的后來者,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資十億美元。豐田汽車公司最近宣布將投資四億六千一百萬美元的計劃,通過與廣州汽車集團各占50%比例的合資企業,在2006年中之前把生產能力提升40%,達到年產汽車三十三萬五千輛。
中國內地汽車制造商的增長計劃也相當宏偉。雖然迄今為止已裝配的生產能力只有五十六萬輛,但制造商計劃在2010年底前使自己的生產能力再擴大二倍。最近的汽車行業報告顯示,到2010年內地制造商以自己的專利技術生產的汽車將占中國汽車銷售的50%。目前內地制造商市場由三家受政府支持的大型汽車集團主導,它們分別為第一汽車集團、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和東風汽車。此外,私營汽車制造商的數目也在增多,其中較大的數家為華晨中國、奇瑞汽車和吉利汽車。
庫存增加車價受壓
過去幾個月,由于中央政府緊縮貨幣政策,中國汽車市場的總增長率已出現放緩的趨勢。2004年前七個月,客車銷售的年增長率為24.4%,而去年的增長率為70%。汽車的庫存量比去年同期增長39%,達到八萬輛。庫存的增加將對汽車價格產生更大的壓力,對汽車制造商的利潤也相應產生負面影響。
有證據顯示,中國市場汽車價格下調的趨勢已經開始。私家車的價格在2003年下滑了大約11%,而2004年第一季度又下降了9%。幾乎所有的汽車制造商都在降價銷售,5月份通用汽車公司對上海生產的十種別克車型平均降價8%;6月份,大眾汽車公司對它在上海的合資公司 -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二十五種車型平均降價7.63%,并對另外十四種車型降價6.17%。
來自內地汽車制造商的競爭壓力也在日益增加。吉利汽車在2004年兩次對旗下的"豪情"車型的降價,引起了這場降價大戰。"豪情"汽車現價為人民幣三萬二千九百九十九元(三千九百八十美元),是中國生產最便宜的汽車。令到這競爭情況雪上加霜的是,汽車的進口關稅將調整。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中國將在2005年內把汽車進口關稅由現在的34-37%調降至30%,并在2006年中期前進一步調低至25%。
標準普爾預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中國市場里,那些沒有專利技術而融資能力較弱,而且以低檔產品為主的汽車制造商將承受較大的壓力。汽車制造商將繼續對其主要供應商施加壓力,以幫助擴大在中國的業務。
長遠而言,贏家極有可能是那些擁有專利技術和雄厚財力而品牌知名度高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