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近日公布了一份名為《成長、發展和制約》的調查報告,研究對象為上海1500名11歲-18周歲青少年。調查結果引人深思:相當一部分對一些基本社會公德、理想信仰與道德品性方面的追求,表示“說不清”與“難評價”。
現象一:青少年對最
基本的社會公共生活規范,產生認同困惑。如對“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表示“難評價”的為29.8%;對“騎自行車不交稅”難評價的為21%;對“穿馬路不看紅綠燈”難評價的為18.3%;對“在公共場所喧嘩”和“乘車不買票”持難評價態度的為23.2%。
點評: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協會顧溥權認為,這體現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部分缺陷。學校普遍重視行為規范教育,但系統性教育較少。青少年在碰到上述情況時,也許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所以才會在判斷時產生困惑。德育專家指出,完整的道德教育應該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訓練。除了從行為上規范,學校應加強認知、情感方面的教育,改變傳統的“記住”、“默寫”等單一訓練方式,讓學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對的”、“為什么這是對的”,從而將社會公德變成發自學生內心的東西。
現象二:青少年對道德品性追求產生困惑。對“人不可無信”表示困惑與否定態度的達14.3%;對“誠實就意味著吃虧”部分認同的達35.5%;對“現在辦事憑良心的人多不多”表示說不清的達16.4%。
點評:不少教育者坦言,這不僅是當代青少年的問題,也反映了整個社會轉型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市場因素的導入、競爭機制的滲透,導致功利主義、“實惠至上”逐漸抬頭。家長片面關注學習成績,缺乏對子女道德品行的教育,甚至還會灌輸“老實人要吃虧”的錯誤觀念。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不能簡單地互相責怪,而應共同創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
對策:閘北區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主任芮彭年說,“說不清”現象的出現,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德育應該貼近社會生活,不流于表面形式,在現實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虹口區教育局黨工委副書記沈軍提出,學校自身應創造良性氛圍,讓學生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小環境中得到正確的評價,從而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學校要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因為真正的社會責任和公共道德感,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才能得到培養。
(記者章迪思)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