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饒克勤披露:衛生部最新調查結果表明,近十年來我國城鄉竟有近四成病人因醫療費用問題未就診。比較1993年到2003年的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的變化情況,發現城鄉合計年人均門診和住院費用在排除了物價上漲的影響后,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患病
的人多了,但看病的人卻少了。另外,住院患者有43.3%的人是自己要求出院的,其中有63.9%是因為經濟困難。(11月22日《信息時報》)
這則新聞并未引起筆者多大的吃驚,因為在十幾天以前,早就已經讀到過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披露的“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的新聞。但這兩則新聞卻讓筆者產生了一個不祥的印象:如果聽任這種現象發展下去,一個“貨真價實”的“病夫”時代莫不是真要到來了嗎?
是啊,如果治病的費用繼續以高于人們收入增長的速度上漲,那么“有病不醫”或“有病難醫”的人數就同樣會上漲。這真是一種有悖于文明準則、而且也有悖于常理的現象: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首要的元素是健康,病者能否得到及時的醫治關涉人本原則的實現,是文明的最底線。按理在今天實現這個底線的文明要求應該不是什么難事,因為當今醫學科技日益昌明———這意味著人們對付病魔尤其是普通病癥的成本越來越低;經濟持續發展———這意味著社會、以及個人的支付能力都越來越強。在這種情況下卻有越來越多的人看不起病,多到竟達四成病人的數量,這是何其荒謬的現實!
這顯然已經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當一個人有病難醫,或眼看著家人忍受病痛卻無力醫治,用什么來保證他們的理智?當這樣的人竟然占了人群的很大比例,這潛藏著怎樣的社會風險呢?
所以,這種現實必須盡快打破。而要打破這種現實,必須完善、甚至是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醫療管理體制。筆者認為,近四成病人有病難醫,折射出當前醫療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甚至是失敗。無論如何,這樣的管理方式,是非改不可了。郭之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