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記者 董振國)今年對山東農民來講,最大的喜事莫過于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
記者近日在山東農村采訪,處處感受到“一號文件”給農村、農業、農民帶來的新變化。山東省統計局最近的調查表明:"一號文件"在山東的貫徹落實,給山東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重要轉機,各地積極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機制,將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緊密結合,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迅速提高,農業投資大幅增加,農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鄉村掀起“種田熱”
今年農業大省山東呈現出多年不見的喜人景象:一些棄田多年的打工者從外地回來了,墾荒者向荒廢沙灘地進軍,城里人下鄉種田了。
今年五月,記者在高唐縣采訪時看到這樣的情景:姜店鄉長郭村村民殷佑青,卷著褲腳,手拿鐵锨,引水澆麥。她看著正抽穗揚花的小麥,滿面春風。今年初,她還跟著丈夫在北京打工。她說:“俺5年沒沾土地的邊兒,這8畝地‘送’人了。今年俺又把地要了回來。農業稅降低3個百分點、糧食直補這兩項政策,加上糧價上漲,每畝純收入比原來能增加200多元。俺空閑再喂上幾只羊、幾頭豬,回家種地不比打工差。”去冬今春,這個縣有1000多名外出務工農民“重返土地”。
在高唐縣魚丘湖街道寨北村,80多畝荒了7年的廢棄窯地今年被整理得平平整整,種上了棉花。村里的人說:“這是‘一號文件’的功勞。村民爭著復墾這片荒地,全村110戶農民戶戶參加了開荒投標。村民林明德競得8畝高低不平的荒禿崗,連續半個月,投入3000多元,用推土機平整好,種上了棉花。他打算收了棉花再種小麥。”
在我國土地后備資源最豐富的地方――黃河三角洲也出現了“開荒熱”,由于黃河每年攜帶泥沙沖淤,使黃河三角洲產生了大量土地后備資源。截至2003年底,東營市有525.1萬畝荒堿地待開發利用,中央政策的調動,使大批省內外農民涌向這里,在廣闊的鹽堿地上開荒種糧。
來自全國蔬菜之鄉壽光市的王雙傳舉家遷到了黃河口安家落戶,承包荒堿地3000畝進行生態農業開發,投資已達200萬元。據東營市農業部門初步統計,像王雙傳這樣來此進行荒堿地綜合開發,耕種面積達1000畝以上的大戶已有十多家,百畝以上的有2000多戶。
在山東,不僅農民種地熱情高了,連城里人也紛紛到農村租地種田。高唐縣就有510名退休干部和工人下鄉進村,開荒、租田種糧。今年64歲的縣供銷社退休干部劉守禮,回老家姜店鄉魯莊村承包了2畝地種小麥。他說,是“一號文件”讓他覺得種糧大有奔頭。忙完了自己的活,他還時常到兒子承包的14畝麥田里幫一把。
糧食大豐收,政策立頭功
徐士強是濱城區單寺鄉小趙村種糧大戶,今年秋天,他種的糧食又獲豐收,夏季麥子收了4.5萬公斤,秋季玉米又收了5多萬公斤,總算起來,種糧純收入能達八、九萬元。令徐士強高興的是,今年他還受到了國家獎勵,獲得全國百名種糧大戶稱號。他說,自1997年始,他就開始承包了100多畝地種糧。今年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創了近些年最高,糧食價格還高,國家還發了直補,收入自然高了。
據山東省農業廳生產處處長蔣石寶介紹,山東是我國糧食主產大省,1999年以來,山東省糧食種植面積連年下滑,2003年,跌到4651萬畝。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給山東糧食生產注入了“強心劑”。
今年山東省夏糧種植面積達到4660萬畝,比去年增加0.02%,夏糧總產量達到1585.4萬噸,比去年提高1.3%,單產達到340.2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3%。單產和總產都達到了近年來的最好水平,一舉扭轉多年下滑的趨勢。
在夏糧豐收的基礎上,山東秋糧又獲得一個大豐收。今年山東秋糧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了280萬畝,達到5200萬畝,為近8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優質玉米700萬畝,同比增加100萬畝,秋糧總產1915萬噸,比上年增長2.4%,創歷史新高。
在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時,一系列惠農措施像減免農業稅、發放良種補貼、實行糧食直補等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04年山東省“糧食直補”資金總額達75786萬元,比財政部核定數增加5586萬元。一些多年撂荒的農田也被開墾復種。
為挖掘山東糧食生產潛力,提高糧食產量,今年山東省投巨資改造中低產田。
據山東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曹云龍介紹,今年中央和山東各級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將投入4.8億元資金對全省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其中,65%用于糧食主產區糧田的改造,資金投放量和糧田傾斜比例均創歷年最高。據專家測算,土地治理項目每畝最少能增加農民收入500元。
“包袱”輕了 腰包鼓了
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也使得山東農民今年負擔大幅度減輕,據山東省財政廳介紹,通過稅收政策的調整,全省農民今年可減輕負擔接近40億元。雖然受到的禽流感的影響,但山東農民增收形勢仍十分喜人。山東省統計局最近的調查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88.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24.4元,增長17.2%,增幅同比提高10.6個百分點,創1997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
從2004年起,山東除煙葉外,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據山東省農業廳經管處處長馮周安介紹,今年,山東進一步完善了對農民減負工作的檢查考核辦法,對綜合考核達不到60分以及發生惡性案件和嚴重群體性事件的市縣,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堅決糾正對涉農案件有案不報,報而不查,查而不處的問題。對案件查處不到位的,省減負辦將會同有關部門及時督辦;對隱瞞不報,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將對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加重處罰,并予以曝光
長期以來,各項涉農業收費項目繁多,也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農民負擔。今年,山東下決心一次對20多項涉農收費項目進行取消、減免。
據山東省物價局介紹,有些項目是直接取消,如林業保護建設費、自然保護區管理費等行政事業性收費,公安部門收取的戶籍管理證件工本費中的寄宿證工本費,教育部門收取的農村義務教育借讀費等。
有些收費項目仍然存在,但是對農民實行免收,如水利部門收取的水土流失防治費、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取水許可證工本費;農民進市場經營自產自銷農副產品,免交集貿市場管理費;免收交通部門對從事營業性運輸的農用三輪車、農用拖拉機收取的公路運輸管理費,跨區作業機械的過路過橋費等。
另外,山東還降低了一些涉農收費的收費標準,如降低農業部門收取的畜禽及畜禽產品檢疫費收費標準,一個批次出欄豬、牛、羊50頭,禽1000只以上的,動物檢疫收費標準降低30%;海洋漁業部門收取的漁船海事調解費收費標準,在現行收費標準基礎上降低30%。
除農業稅的降低外,山東省今年又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涉農服務組織、農業生產資料企業以及農產品銷售個體工商戶等的部分涉農稅收進行減免。
據山東省財政廳廳長尹慧敏介紹,山東省今年對符合規定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不論所有制和經營形式,均可享受暫免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對農產品出口退稅將優先辦理,積極支持農產品出口;對涉農服務組織所得的收入,以及城鎮其他事業單位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所取得的收入,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對生產、進口農業生產資料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優惠,對中小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以下的,執行18%的優惠稅率,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至10萬元的,按27%的稅率征收等等。
城鄉統籌發展 財政傾向農村
“今年多虧加入了合作醫療,要不然家里背的債可大了。”廣饒縣丁莊鎮常寨的村民常玲,今年加入了新型合作醫療。前不久患上了胰腺炎,在東營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了1個多月后恢復了健康,但看到醫藥費單據時犯了愁,這一病居然花了4萬多元!讓她意想不到的是,縣合作醫療辦公室竟給也報銷了一萬多塊錢的醫療費。發展新型合作醫療,是今年山東集中財力解決農民生活難題的工作內容之一。
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山東省今年加快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改革,其中,省級試點縣(市、區)將從去年的7個擴大到26個,各級政府為此投入了了大量資金,在已試點縣籌集的醫療費用資金中,各級財政補助占到了55%。另外,山東省將采取省、市、縣配套投入的方式,提高全省衛生應急反應和救治能力。省里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農村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加強農村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農村鄉鎮衛生院改造、農村醫療救助等。安排經濟欠發達地區鄉鎮計劃生育補助專款和計劃生育四項手術費,支持貧困地區計劃生育工作。
山東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財政資金大幅向農村傾斜,集中財力解決農民生活難題中的“上學難”、“看病難”、“吃水難”、“脫貧難”、“就業難”等“五大難題”。據山東省財政廳廳長尹慧敏介紹,今年僅省級財政扶持“三農”的資金就超過了200億,比上年增加54.7億元,增長幅度超過三分之一。
山東省確定,今后要堅持從政策和投入上逐步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財政體制調整要向基層、向農村傾斜,進一步規范市縣收入劃分,確保基層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增強基層財政支持“三農”發展的能力,省、市每新增的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財政投入主要用于農村,省財政對30個欠發達縣的幫扶資金和政策,也主要用于農村重點事業的發展。
為解決農民子女“上學難”問題,山東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要達到法定增長要求,并重點用于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省里將繼續安排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以及義務教育專款、免費提供教科書專款、助學金專款,全面推行農村中小學收費“一費制”,鞏固和提高縣鄉基礎教育水平。
從今年起,山東加大資金投入,一次性解決歷史性缺水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并逐步解決革命老區和臨時性缺水地區人畜飲水問題。
為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山東省將安排專項資金,繼續實施重點貧困鄉鎮扶貧開發計劃,幫助貧困鄉村發展經濟,促進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盡快脫貧增收。同時,研究逐步建立對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維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民增收。
“就業難”是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面臨的突出問題,從2004年起3年內,山東省級財政每年安排技工學校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欠發達縣農村勞動力培訓場所和設施建設,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培訓效果,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從今年起5年內,省里每年安排一定資金,重點支持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輸出規模。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