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1月22日貴陽專電(記者何云江)剛入讀小學一年級的林林經常在家耍賴不去上學,其理由是“老師教的都會,沒意思”。面對這些“先知”學生,常常讓老師們感到尷尬。
據了解,早期教育“小學化”現象近幾年來越來越普遍
,通常小學一年級每個班都會遇到不少這樣“高材生”。他們有的入學前就能識不少甚至數千漢字,有的能背數十上百首古詩詞,還有的能進行初級算術運算,有的則是幾方面兼而有之。而這些方面的教育,原本是小學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
在貴陽市中心區一所小學任教的老師陳雨說,在為孩子們上課時,她發現一些孩子就是不愛聽,坐不住,有的還驕傲地告訴身邊的同學,這些東西他們在幼兒園就會了,甚至去“教”別的孩子。當老師問及孩子為何不認真聽講時,會有好幾個同時舉手發言說,“老師教的,我們都‘會’”。
貴州民族學院附屬小學教師周慧芳認為,這些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受到這類教育,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僅僅懂得一些皮毛。進入小學后再重復學習孩子自認為學過的知識,易使孩子產生厭學和自滿情緒,形成不良學習習慣,直接影響下一步的學習。
一些老師認為,遇到這種早期教育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常常感到很為難。一方面這些孩子一知半解,滿瓶水不響,半瓶水晃晃,耽擱了自己的學業;一方面他們上課時心神不定,干擾課堂紀律,影響了別的孩子學習。但這種早期教育“小學化”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通常難以矯正,真正是得不償失。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