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制度使沖鋒陷陣在科研第一線的人不能帶研究生,是錯誤的。”11月20日下午在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特邀報告會上,談起國內的博士生導師制度,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直言不諱。
按照會議議程,楊振寧并非大會報告人。但中國科協副主席、院士楊福家的一場報告,令他有些坐不住了,主動向大會主席要求發言。楊福家20日下午在《從2004年諾貝爾獎看一流大學》的報告中,針對近幾年高校建設一流大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熱點問題發表了看法,特別談到諾貝爾獎百年歷史是年輕人的創業史。
以楊福家的報告為由頭,楊振寧稱談點感悟。
“年輕時代是發展科技最好的年代,現代國內博士生導師這個制度不好。”話題一轉,楊振寧直接抨擊當今的博導制度。
“為什么一個講師就不能帶研究生呢?講師活躍在科研的第一線,這樣在最前線沖鋒陷陣的年輕人是帶研究生最好的人,而像我這個年紀已不是最好的人,因為我所作的研究已不在最前線。”楊振寧再次明確地說,這一制度使沖鋒陷陣的人不能帶研究生,這是錯誤的。他還透露自己就此觀點已和清華大學校長溝通過,他希望通過大會,能有更多的大學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建設一流大學的問題,最近在全國教育界廣受關注。楊振寧說,大學承擔著三大任務:本科生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如果僅僅討論研究工作,中國所有大學都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很大差距,而且這種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彌補的。但中國大學在另兩個任務方面,很多大學處于世界一流的地位,像清華、北大、復旦、南大等,無論是與美國還是歐洲的大學相比,“中國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楊振寧還說,中國大學幾十年來訓練出來的本科生人才非常成功,對于社會貢獻很大。“沒有各個大學訓練出的本科學生,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
這位82歲老人話語中的堅定,激起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但楊振寧說:“不能自滿,要更進一步。”
曾被記者問及中美兩國的差異,楊振寧認為:“今天的中國社會不管是什么場合,都有一個現象——全民都對中國前途非常關心,這與美國社會不一樣,美國整體并沒有對民族和國家如此關注。這是在座的每一個人值得驕傲的。”
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因身為中國人驕傲,更被這位82歲老人的愛國熱情所折服。(姚莉莉翁朝健)(特約編輯re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