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11月16日報道,從11月15日開始,一連15天,廣東省各地教育部門將設點受理社會人員教師資格認定的申請。
我并不否認,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由于放寬了對教師的選擇范圍,從某種意義上講,有可能使社會上一些非師范專業的優秀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從而起到優化教師隊伍的作
用。但是,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也是一把雙刃劍,這種對教師的非專業化要求
,本身就是在降低教師隊伍的“準入門檻”,由此可能導致教師這一職業本身的特質的缺失,值得警惕。
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有其獨特之處。一直以來,我國教師都要經過在師范院校較為系統的專業學習,不僅要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同時還有大量的公共知識課的學習,以及相關的《教育法》和《教師法》的課程,這樣才使得這些師范院校的學生在上學期間就初步形成完整的知識和心理結構。師范專業的學生成為教師,還必須通過教學實習這一關。而且,要真正成為一名教師,師范生在走進單位后,還要經過種種考評,直到一年之后,合格者方可頒發教師資格證書,真正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這種內容和過程的缺失,令人憂心。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上述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師范院校往往通過多種形式對教師的思想情操加以培養和熏陶。而根據報道,那些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的社會人員,只要通過補修相應層次的教育學、心理學課程,即可獲得教師資格。這顯然過于簡單。很難想象,這樣的考查背后,會不會有許多品德低下者溜入教師隊伍,成為危害學生身心的害群之馬。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教師隊伍又從何而優化呢?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對教師的素質也應該同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育領域的改革,無論形式如何創新,但教師資格認證的“門檻”一定不能隨意降低。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如何把好這道“準入”的關口,通過嚴格的遴選機制,把真正具有合格教師必需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以及師德修養的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中來,還有太多需要填補的空間。作者:江淮
(特約編輯rea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