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南京大學的一個公告欄上貼了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給大學兒子的信”。信的開頭是這樣———
“盡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掛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
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種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父親的信中還提到兒子在讀大學的第一學期,一共給父母親寫過三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還是為了要錢。信中訴說了媽媽下崗、爸爸工資微薄的困難之后,還說:“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這封信貼出來之后,引發了南京大學師生的熱烈討論。有學生認為,這種現象哪個學校都有。有的學生一個月就花掉兩三千元,交朋友的花費更大,出門旅游,節假日“玩情調”都要錢。在攀比心理和物質欲望的驅使下,有些學生只知向父母親伸手,滿足不了要求就抱怨。有的學生則認為,那個父親實在可憐,養育多年終于使兒子實現了他當年的大學夢,卻沒想到兒子正變成一個只想從他身上榨油水的人了;但從另一角度看,此類父親又是一個很可悲的人,因為“從頭到尾他都沒鬧清兒子的變質與他昔日的教育不無關系”。
如今大學里真有這樣的學生嗎?要說沒有,對此類人和事確實時有所聞,有些更為嚴重;要說有,這真是令人寒心的現實!有學生認為這封信可能是編造出來的,但不少學生認為,即使是虛構,也是源于現實。這封信是誰寫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在一些大學生身上存在的某種令人憂心的傾向,讓人們看到一些大學生愛心、良知和責任感的缺失,也讓我們反省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對生身父親這樣冷酷的兒子,一個這么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會對祖國和人民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會對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作出什么貢獻。一個連父母親都不愛的人,能夠愛祖國愛人民,愛同事愛朋友嗎?這很值得大學生和教育工作者深思。
應該肯定,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好的。這不是一句套話。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負有作為的大學生。但一些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必須正視。我們希望這些心態和表現,只是一些大學生成長期的一段曲折,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過程中一時的迷惘。成長過程會有曲折、迷惘,這不奇怪。這種現象給予我們更深刻的啟示是,不要以為孩子已經成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道德情操需要一點一滴培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如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特別是走好年輕時的每一步,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一個于父親母親,于祖國于人民有益的人,這是青年學生要認真思考、嚴肅對待的問題,也是社會、學校和家庭應該高度重視、切實解決的問題。李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