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楊振寧盛贊清華大學,“清華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清華本科生的平均程度比哈佛高”。
楊教授的這番話,很可能讓國人再次揚眉吐氣一番。然而,當我聽到楊教授的這番“盛贊”時,卻怎么也興奮不起來,甚至隱約覺得,這番盛贊言辭的背后,暗含著批評之意。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比美
國學生扎實,本科教育比美國不差,可為什么中國的高等院校(包括清華大學)并沒有像哈佛大學那樣人才輩出?為什么擁有扎實基礎知識的學生走出校門后,并沒有將書本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創造才能,清華為何沒能像哈佛那樣培養出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楊振寧教授所謂的“清華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恐怕指的也是本科生對基礎知識(書本知識)的掌握,楊教授的“盛贊”中該是暗含“基礎知識扎實的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的批評,不管他的本意如何,至少作為聽者,我們應當這樣理解,而不應該因此沾沾自喜。
我們現行的基礎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應試教育”制約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我們的中學生可以在國際數學、物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屢獲好名次,但我們至今無人能站到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我們的基礎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但人才的培養質量始終不盡如人意,整體教育水平仍然相對落后。古希臘哲人德莫克利特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我們高等教育的理念、體制、模式和方法都亟須變革,盡管這種變革任重而道遠。
(傅新)
編輯 張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