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還是傷害?--《窗邊的小豆豆》暢銷的啟示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肖春飛
一本記載一位小學生真實經歷的書,出人意料地連續18個月進入全國少兒圖書排行榜。在北京、在上海、在廣州、在不
少城市和鄉村,許許多多老師、家長和小學生的心靈被這本小書撥動……
這本名為《窗邊的小豆豆》的書,作者是亞洲唯一一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日本人黑柳徹子。她根據自己真實故事寫的這本書,成為日本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一本書,33種文字在全球發行,擁有數千萬讀者。
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關鍵在于,你的愛是孩子們需要的嗎?你的愛是不是扼殺了孩子們的童真?《窗邊的小豆豆》能夠引起無數人共鳴,在兒童教育的方式上,給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我們有這樣的學校嗎?”
小豆豆在一年級因為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后,來到一個叫作“巴學園”的小學。
因為小林校長的愛護與引導,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隨心所欲地實踐著她天真的腦袋里一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小豆豆的錢包掉到廁所里,她把糞坑里的東西全撈出來,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長只說:“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單臂吊在樹上,校長走過來問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說,她看見牛肉也是這樣整天被掛著,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長聽完,只是輕輕地哦了一聲就走開了。小豆豆愛鉆籬笆,衣服總是弄得破破爛爛的,校長很了解孩子的樂趣,為了讓他們毫無顧忌地玩耍,他請家長們給孩子穿上最破爛的衣服到學校里來……
巴學園的上課方式非常特別。在第一節課開始的時候,老師把當天課程表上全部課程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選自己喜歡的那道題開始做。“小學生們就從自己喜歡的那門課開始學習,先上語文課也行,先上算術課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歡作文的小學生在寫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歡物理的學生點起了酒精燈,把燒瓶燒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著什么爆發實驗!
在已經習慣了背著小手、中規中矩的中國小學生看來,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這是真實的。在小林校長看來,這種看來“亂糟糟”的上課方法卻很管用:隨著小學生們年級的升高,老師就能逐漸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他感興趣的方式,對問題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師能夠清楚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對于老師而言,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課方法。
所有看完這本書的孩子,沒有不羨慕小豆豆的,很多成年人也一樣--長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終生難忘的快樂,可惜,這種快樂在大人的呵斥聲中變得太短暫。
一位名叫棒棒的8歲北京男孩對小豆豆掏廁所的情節印象深刻:“我也想上這樣的學校。中國有這樣的學校嗎?”
“書中的生活離我們太遙遠了!”上海市魯迅中學學生鄭潔說。
“不要以愛的名義去傷害愛”
在這本書中,小林校長說,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良的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發現這些品質,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他還說:“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為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
事實上,無拘無束成長的小豆豆長大以后就非常成功,被譽為“日本最偉大的女性”,而她自己也表示:在巴學園的這段時光奠定了她輝煌一生的基礎。
看完這本書,很多年輕的媽媽都哭了,為了自己灰色的童年,更為了在成人意志下日漸失去純真和個性的孩子。
在北京銀楓家園讀書會上,一位名叫韓霜的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很內向,有一點駝背,小時候自卑,“孩子為什么自卑呢?以前我不知道。孩子小時候去幼兒園,一到門口就說肚子疼,不進去。當時我太年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長大了告訴我,他那時候只有3歲,在幼兒園看見別的孩子欺負人,他就把那個孩子打了。老師就讓他面對墻站著,全班三十幾個孩子在他背后,每人打他一拳……(當時在場的媽媽們聽到這里都哭了)從此,孩子的心里就留下了深深的自卑!
書中的小豆豆,小小年紀就感受到了真誠的愛護。她在被別的學校退學后第一次來到巴學園時,在校長面前打開了話匣子,一口氣講了4個小時!最后,小林先生撫摸著她的頭,說道:“好,就這樣吧!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啦!
書上寫道:“這個時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歡自己的人!因為,從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現在,還從來沒有一個人這么長時間地聽她說話呢。而且,這么長的時間里,校長先生一次也沒有打哈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樣,把身體探出來,專注地聽著……”
上海市魯迅中學一位看過這本書的同學說:“我們身邊的老師常常嚴肅得令我們不敢發表意見--有多少老師、家長會像小林先生那樣安靜地坐下來,保持微笑的面容讓我把話講完?”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上海教育報刊總編審張秋生說:不要把孩子放在與成人對立的強制的軌道,成人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做到真正從兒童出發,倡導兒童本位。他問了一個沉重的問題:“怎樣讓我們的孩子,更像一個孩子?”
“作為成年人、作為父親、作為老師、作為校長,不知不覺中做了摧殘純美的童年生活的劊子手。我們以愛的名義做著傷害愛的事情。成人把自己以為重要的喜歡的強加給孩子,從來沒有平等地蹲下來問孩子需要什么。成人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孩子的生活被成人所控制,是孩子的悲哀!鄙虾J薪ㄆ绞兰o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馬骉說。
他感嘆道:孩子的世界很空靈、很純凈,我們要保護孩子的世界,“我作為一名校長,希望從自己的學校做起,在老師中倡導蹲下來與孩子對話,我會推薦全體老師去閱讀這本書。中國的教育需要這些。”
“孩子的快樂與進步難道是一種矛盾嗎?”
“快樂”兩個字,似乎離孩子們越來越遠了。
今年10月11日,由衛生部、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加強精神衛生工作指導意見中,兒童等五類人群成為今后我國開展心理行為干預的重點,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發生率占21.6%-32%,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一份由上海市衛生部門和教育部門聯合在2500名中小學生中進行的“上海市中小學生自殺行為及危險因素研究”表明,5.85%的孩子有過自殺計劃。
一位母親讀完《窗口的小豆豆》后嘆息:又要孩子快樂,又要孩子不比別人落后,這恐怕是現代教育的兩難。
還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坦言:她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恨父母的教育方法,但長大后,又用同樣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10月底,上海表示擬立法禁止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名次;11月3日,上海市的所有小學又在全國率先取消期中考試,讓孩子們進一步從課業壓力中解放出來,但是并非所有家長都歡迎這些舉措,不少家長感到孩子可能因此退步的“壓力”,開始請家教。
上海市中小學生讀書促進會秘書長范愛春認為中國的家長、老師們要向小林校長學習,他說:“教育理想與現實狀況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這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來努力。大家說了,都不做,沒用。”
上海市建青實驗學校語文高級教師劉繼鵬則說:小林校長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走正確的道路的方法不能隨便套用,“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一個老師如果這樣干會被開除的。表面的東西不一定要學,但本質的東西一定要學。這本書表達了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關愛、對孩子的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