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是農歷節氣中的立冬。在寒冷的冬天,許多動物都會冬眠,那么人類能否冬眠呢?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一問題日益
受到各國科學家的關注。
冬眠動物有特殊激素或基因
冬眠是某些動物抵御寒冷、維持生命的特有本領。專家指出,動物冬眠可能是它們體內的某種物質調控的結果。美國科學家在冬眠動物血液里發現,有一種叫做“冬眠激素”的物質對冬眠起調控作用。科學家們曾把“冬眠激素”注入老鼠、蝙蝠和猴子的身體,它們也出現規律性的長時間沉睡,心跳變慢,體溫降低,呈典型冬眠狀態。當“冬眠激素”的作用減弱后,它們又逐漸恢復正常。
國際冬眠學會主席馬伊爾宣稱,他和另一位科學家安德魯發現了兩種會引發動物冬眠的基因PL和PDK—4,這兩種基因能控制和啟動一些酶,改變身體耗用糖類以取得能量的習性,負責指揮動物肌體在嚴寒下多燃燒脂肪,少消耗糖,并多儲存一些葡萄糖,從而進入冬眠狀態。
冬眠和冷凍有本質區別
有的人常混淆冬眠和冷凍兩個概念。冷凍的正式名稱是生物體的低溫保存,是將活的生物體用特殊方法冷卻至低溫(一般為零下196℃)后長期保存。待需要時,再加熱至正常溫度。低溫抑制了生物體內一切代謝。當溫度降到一定程度時,機體的細胞不會衰老和退化,而是處于“生機停頓”狀態。但是,生物體雖能長期保存,卻很容易在降溫和加熱過程中遭受損傷而死亡。
冬眠和冷凍不同,動物冬眠時,只是減慢了新陳代謝的速度,減少了對能量的需求,機體仍在活動,到一定時候會自然醒來。冬眠對機體本身幾乎沒有損害,比冷凍安全得多。
讓航天員在冬眠中飛向太空
歐洲宇航局的科學家正試圖發明一種技術,讓航天員能在“冬眠”狀態下在宇宙中飛行。據估算,如果6名航天員在太空中飛行兩年,那么飛船上至少要帶30噸食品。而且長時間的飛行會使航天員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的肌肉功能變弱。而“冬眠”技術研究成功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航天員可以在宇宙飛行中減少進食,減輕飛船的重量,減少燃料,節約發射經費。同時,科學家認為,冬眠有可能減輕航天員生理和心理的壓力。歐洲宇航局的科學家們希望為2033年的火星載人飛行設計一種冬眠系統,他們想在航天員的臥室中安裝“睡眠艙”,讓他們在睡夢中度過孤獨的旅程。
科學家們目前主攻的一個方案是使用一種叫“戴德勒”的合成藥物。試驗表明,在夏天給松鼠注射“戴德勒”后,它們就會進入冬眠狀態。在非冬眠類動物身上同樣能產生效果。這種物質能使細胞分裂的速度放慢,降低細胞生理活動的強度。這意味著,它也可能使人體細胞進入休眠狀態。科學家同時還在研究另外一些合成藥劑,使航天員在“冬眠”時保持身心健康。
冬眠技術還可用于醫學。美國陸軍的科學家有意研究讓傷兵進入冬眠狀態,在把他們安全地從戰場上送到醫院前,避免傷勢進一步惡化。冬眠研究在保存供移植的人體器官上也有極大的價值。目前,人體器官的保存期只有3—4天。如果能使器官進入長期休眠狀態,便可保存數月。冬眠技術對那些患不治之癥的人們也是福音,他們可選擇用冬眠來控制病情,等到發明出特效治療方法后再醒來。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