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幾項研究表明,一個人會成長為什么樣,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甚至是胎兒時期受到的環境影響。
從左、右利手說起
在生活中,習慣使用右手(右利手)的人群為70%~80%,而習慣使用左手(左利手)的人群為20%~30%。兒童在3~4歲習慣了使用哪
只手,成長后就以哪只手為利手。但是最近北愛爾蘭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成人后以哪只手為利手是在胎兒時期就決定了的,這個時期大約是在胎兒發育的第10周。
研究人員對1000名胎兒進行了超聲掃描研究,并在他們出生后隨訪其中一些人的生長發育情況,結果發現,在孕第10~12周時,如果胎兒更多地吮吸他們的右手,那么,他們長大后就是右利手。反之,則習慣于用左手。專家認為,沒有證據表明大腦控制著子宮內胎兒雙手的早期活動;胎兒雙手的早期活動很可能是胎兒在子宮的空間活動時反饋到脊髓,并從脊髓獲得行為指令,這只是一種脊髓的局部反射弧。據推測,胎兒有可能是簡單地選擇其身體的一側以適應子宮內環境,也因此使這一側發育得略為快一些,包括這一側的手,也因此形成了左、右利手的雛形。
為什么問題少年容易犯罪
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家庭環境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成長為問題青少年,比如虐待動物、縱火、偷竊等。夏威夷大學的專家對363名母親提供的6~12歲孩子的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成長在暴力家庭或父親時常虐待寵物的家庭的孩子,比沒有暴力和虐待寵物行為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縱火行為。父親經常酗酒也會增加孩子出現犯罪的可能性。來自暴力家庭的孩子出現虐待動物的幾率是無暴力家庭孩子的2.3倍,家教嚴厲的家庭的孩子也容易虐待動物。
以上情況都從某個側面說明,人的精神發育和行為方式是環境的產物。子宮的內部環境可以對胎兒產生影響,雙親的行為對兒童日后的行為和個性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問題少年的出現在于這些孩子有一個問題家庭。可見,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注重孕期保健,對于孩子的未來何等重要。
(11月9日《健康報》張田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