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在各縣、市、旗的積極配合下,以公開資料為基礎,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在前三屆的基礎上,完成了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第四屆中國經濟百強縣(市)、第四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第四屆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以及第四
屆中國各省區市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排序已經揭曉。
全國縣域經濟GDP占全國55.15%
增長速度為14.28%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有2861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除外),其中:市轄區845個,縣級市374個,縣1470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
參加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單位不包括市轄區、福建省金門縣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五家渠市等3市,共計2012個。
全國縣域經濟總量:縣域內人口總數達9.1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88%;全國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6.45萬億元,占全國GDP的55.15%。
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縣域人口平均45.53萬人;縣域經濟GDP平均32.0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1.21億元。
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性:縣域經濟之所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因為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性主要表現在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區的差異以及縣域經濟本身的差異。縣域經濟的差異性以及相關聯的縣域社會差異性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2003年全國縣域人均GDP為6770元,是全國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個縣域是最低縣域的人均GDP的15.1倍。
自黨的十六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后,縣域經濟發展迎來了大好機遇,全國縣域經濟增長快于全國同期平均值。
2003年,全國GDP(當年價比,下同)增長率為11.55%。全國縣域經濟GDP增長率為14.28%,東部地區縣域經濟GDP增長率為15.03%;中部地區為12.84%;西部地區為14.82%!
百強縣(市)GDP占全國縣域經濟1/4
實現全國縣級財政收入1/3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是經濟上的百強,簡稱中國經濟百強縣(市)。中國經濟百強縣(市)在區域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方面具有競爭優勢,是最具有活力的經濟板塊?h域經濟的壯大為縣域統籌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第四屆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北京市1個,河北。硞,山西省1個,遼寧。祩,上海市1個,江蘇。玻眰,浙江。玻穫,福建。競,山東。玻眰,河南。矀,湖北。眰,湖南。眰,廣東。秱,四川。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93個,中部地區有5個,西部地區有2個。
新進入中國經濟百強縣(市)的有9個:河北藁城市,山西河津市,江蘇如皋市、儀征市,浙江海鹽縣、奉化市,福建閩侯縣,山東鄒平縣,河南偃師市。
在新進入的中國經濟百強縣(市)中,中部地區出現兩個,反映出壯大縣域經濟在"中部崛起"中的戰略意義。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經濟實力雄厚,其數量占全國縣(市)總數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國縣域總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而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縣域經濟的四分之一,實現縣級財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和人均GDP:人口84.8萬人,GDP164.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6億元,人均GDP21000元;分別是全國縣域平均數的1.86倍、5.14倍、6.29倍、3.10倍。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產業結構:一產、二產、三產比例是11.8∶55.3∶32.9。一產比例最高的達31.2%,最低的有1.9%;二產比例最高的達77.7%,最低的有31.4%;三產比例最高的達43.7%,最低的有17.6%。
百強縣(市)的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反映出縣域經濟的兩大特點---地域特色和開放性。
西部百強縣(市)GDP增長率達17.26%
在西部具有特殊地位
評價中心將參加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西部十二個省區市的876個縣市旗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全國西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第四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除西藏外,在每個省區市都有分布,具體是:內蒙古12個、廣西12個、重慶13個、四川30個、貴州6個、云南10個、陜西4個、甘肅1個、青海1個、寧夏1個、新疆10個!
新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有11個:內蒙古鄂托克旗、土默特左旗、達茂聯合旗、豐鎮市、烏拉特前旗、二連浩特市,廣西平南縣,四川岳池縣,陜西韓城市、延川縣,新疆阜康市!
縣域經濟在西部地區具有特殊的地位,西部地區縣域人口有2.80億,占西部總人口的75.78。,縣域經濟GDP有1.27萬億,占西部的55.42%,大大高于東部的63.54%和43.10%。
第四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人口占西部縣域人口的25.66%,縣域經濟GDP占38.98%,縣級財政收入占35.70%。西部百強縣(市)經濟增長率達17.26%,高于西部整體縣域經濟的平均數。
中國西部百強縣(市)是西部大開發的領先力量,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規律,是國內外經貿投資機構參與西部大開發的首選合作伙伴,也將為廣大的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增長極和預選載體。
關注亮點
提升速度最快的縣市
中西部地區占多數
評價中心將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前100個縣(市)單列出來,作為本屆評價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亮點"!
在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中,西部地區占多數,有62個;中部地區有27個;東部地區有11個。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經濟增長非?,大大超過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數,但這里存在兩種類型:一種是"厚積薄發型",招商引資做得好,有大項目上馬,非公經濟培育好,積蓄能量后實現大跨越,從此縣域經濟跨上一個新臺階;另一種是"體質軟弱型",產業結構不合理,抗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差,特別是一些以靠天吃飯的農業為主導的縣市,經濟起伏很大,遇到天災人禍大幅度下降,遇到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競爭力提升就非常快。無論哪一種,都要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穩步提升。
關注四屆連續上升及連續下降的縣(市)
探索發展的共性特點
在連續四屆的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有部分縣市競爭力連續上升或者連續下降,這給我們探索縣域經濟發展在空間分布上的規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向導。
在連續四屆的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連續上升的縣(市)有151個,占全國縣域單位的7.5%。主要分布在全國24個省區市,其中比例最大的前5個是山西、內蒙古、山東、浙江、河南;連續下降的縣市有95個,占全國縣域單位總數的4.7%。主要分布在全國18個省區市,其中比例最大的前5個是湖北、福建、安徽、河南、廣西;無連續上升而有連續下降的縣(市)主要分布在湖北、福建、河北;無連續下降而有連續上升的縣(市)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貴州、江西、西藏、重慶!
全國各省區市縣域經濟
基本競爭力評價情況
評價中心還將全國各省區市所屬的所有縣(市)的經濟基本競爭力排位的平均數的互補數作為各省區市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數,進行全國各省區市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排序。
與第三屆相比,排位上升的省區市有:內蒙古、寧夏、河北、山東、重慶、吉林、陜西。
附:第四屆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排序 縣域 中郡指數 競爭力等級 競爭力動態
1 江蘇江陰市 R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 江蘇常熟市 R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 江蘇張家港市 R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 江蘇昆山市 R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 福建晉江市 R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 江蘇吳江市 R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 江蘇宜興市 R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 浙江慈溪市 R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 浙江紹興縣 R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0 山東榮成市 R1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1 浙江溫嶺市 R1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2 浙江余姚市 R1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3 江蘇太倉市 R1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4 山東文登市 R1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5 浙江諸暨市 R1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6 浙江義烏市 R1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7 福建福清市 R1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8 浙江樂清市 R1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9 廣東增城市 R1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0 江蘇丹陽市 R2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1 浙江瑞安市 R2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2 遼寧海城市 R2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3 山東鄒城市 R2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4 浙江海寧市 R2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5 山東龍口市 R2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6 山東膠南市 R2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7 浙江桐鄉市 R2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8 山東即墨市 R2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29 浙江富陽市 R2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0 山東膠州市 R3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1 江蘇通州市 R3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2 浙江上虞市 R3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3 江蘇海門市 R3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4 福建南安市 R3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5 山東平度市 R3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6 福建惠安縣 R3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7 山東滕州市 R3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8 山東壽光市 R3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39 山東章丘市 R3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0 山東萊州市 R4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1 江蘇啟東市 R4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2 山東新泰市 R4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3 新疆庫爾勒市 R4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4 江蘇溧陽市 R4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5 四川雙流縣 R4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6 江蘇江都市 R4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7 廣東普寧市 R4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8 遼寧瓦房店市 R4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49 河南鞏義市 R4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0 浙江平湖市 R5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1 江蘇泰興市 R5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2 浙江東陽市 R5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3 河北遷安市 R5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4 山東諸城市 R5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5 浙江臨海市 R5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6 山東兗州市 R5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7 江蘇東臺市 R5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8 山東肥城市 R5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59 福建石獅市 R5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0 山東招遠市 R6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1 河北遵化市 R6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2 山東乳山市 R6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3 浙江玉環縣 R6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4 浙江永康市 R6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5 湖南長沙縣 R6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6 江蘇金壇市 R6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7 上海崇明縣 R6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8 廣東開平市 R6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69 江蘇靖江市 R6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0 遼寧普蘭店市 R7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1 北京密云縣 R7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2 浙江海鹽縣 R7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3 遼寧莊河市 R7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4 浙江寧?h R7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5 福建長樂市 R7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6 福建龍海市 R7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7 福建閩侯縣 R7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8 山東鄒平縣 R7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79 廣東高要市 R7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0 浙江象山縣 R8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1 浙江臨安市 R8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2 浙江長興縣 R8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3 廣東臺山市 R8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4 浙江嘉善縣 R8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5 山東萊西市 R8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6 遼寧大石橋市 R8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7 江蘇如東縣 R8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8 山東蓬萊市 R8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89 江蘇如皋市 R8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0 浙江蒼南縣 R9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1 浙江奉化市 R91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2 河南偃師市 R92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3 江蘇儀征市 R93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4 浙江嵊州市 R94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5 江蘇大豐市 R95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6 山西河津市 R96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7 湖北仙桃市 R97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8 廣東高州市 R98T2012 A級 相對穩定
99 浙江德清縣 R99T2012 A級 相對穩定
100 河北藁城市 R100T2012 A級 相對穩定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