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高校對今年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發現,專業成績、論文發表情況等反映學生專業學習水平的指標,受重視程度不及社會能力、英語計算機水平和社會實踐經歷,甚至排在“個人形象包裝”之后。這一調查結果在上海各高校具有普遍性。
找一份好工作,專業成績真的不重要了嗎?
【正方】專業
成績是“雞肋”
小張(大四學生):最近,我在設計求職簡歷,專業成績當然要放進去,但擺在突出位置的是六級英語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還有校外實習成果、實習單位評價等。因為這才是證明自己能力和素質的“硬材料”。
專業成績也許能說明理論學習、學術能力強,可對講求實際操作能力的企業招聘并無多大意義。漂亮的專業成績猶如“雞肋”,好看,但別指望在求職中發揮大作用。
專業成績只有參考價值
黃慶源(網聚投資公司總裁助理):與專業成績相比,我們更看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和應聘時的臨場表現。做了什么比學了什么更重要,對我們公司來說,應聘者專業成績只要合格就行。
招聘時看到專業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們反而多個心眼,很擔心他們是讀死書的。相反,一些專業成績一般的學生進來后表現優異。因此,專業成績對我們來說只有參考價值,成績優秀的學生錄用時不會加分。
【反方】忽視專業成績,短視
小瞿(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專業成績是反映學生能力素質最基本、最公平的指標,和社會實踐能力同等重要,怎能偏廢?專業學習成績記錄的并不只是學生知識記憶能力,還包括對專業的理解深度,是思維力、意志力的綜合體現。只從崗位的一時需要考察學生,忽視專業成績水平,是企業人才消費短期化、實用化心理的反映,說到底是一種短視行為,對學生不公平,也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
更重可持續成長能力
徐先生(某大型國企人事部負責人):高校畢業生“高分低能”現象的確存在,但從總體看來,絕大多數學生的能力和專業成績是成正比的。專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基礎比較扎實,盡管一時可能上不了手,但假以時日,往往有很強后勁。
【觀點】提高專業成績的含金量
祁明(同濟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專業成績在擇業時不受重視,不能說明專業學習不重要。因為專業成績尚不能真實、全面地體現學生能力,用人單位不得不借助社會實踐經歷、技能證書等更直觀的指標進行評價。
提高專業成績在擇業過程中的受重視程度,關鍵要提高專業成績的含金量。高校應進一步改革課程內容,把更多實踐能力要求、相關領域最新進展情況整合進去,使專業成績能更充分反映學生對現代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只有這樣,用人單位和學生才會對專業成績另眼相看。(解放日報記者
金柯)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