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大學校長眼中的“教育產業化” 在中國,“教育產業化”是頗為奇特的五個字,有人追捧,有人咒罵;有人全盤否定,有人奉為圭臬。
最近,2004年亞洲大學校長論壇在上海舉行,在這些亞洲著名高等學府的負責人眼中,“教育產業化”又是
什么樣子? “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學,不應該是充滿商業氣息的”
“我不贊同‘教育產業化’。”日本亞細亞大學國際交流委員長容應萸開門見山地說。
容應萸是“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曾侄孫女,深諳教育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她說:“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人才!”
高麗大學是一所在韓國高校中排名第三的著名私立學府,這個學校的副校長表時烈聽了翻譯的話以后,想了很久,然后猶猶豫豫地說:“教育產業化?我沒聽過。我不懂這個概念。”
在國內一些學校校長看來,教育產業化就是教育投資應該產生利潤,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成為一項賺錢的行業。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盧耀群對此表示,好的大學必須平衡“社會責任”和“賺錢”的關系,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學,不應該是充滿商業氣息的。在新加坡國立大學,75%的辦學經費來自政府,25%來自學費,相當充裕。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可以保證大學不會過度商業化。未來這個比例可能改變一點,我們會將政府撥款減少到60%,從社會和企業贊助吸納10%,自己賺5%,商業成分在大學機構中不能沒有,但也不能泛濫,不能讓大學彌漫唯利是圖的商業氣息。
他強調說:“畢竟,大學首先是培養人才、孕育思想和創造發明的機構。”
林文欽告訴記者,在新加坡,“教育產業化”是由另外一個政府部門———貿工部去推動的,跟教育部門沒關系。教育部門要做的,是培養人才、創立頂尖的世界級大學。
“不能一邊教學、研究,一邊做生意”
在中國,“教育產業化”在大學的典型體現,就是“校辦企業”“教授公司”的出現。不少大學都出現過教授兼職做老板而無心教學、科研的現象,一所高校還因此發生過“博士生炒導師”事件。
“新加坡南洋大學開公司嗎?”面對記者這個問題,林文欽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同時又說,在新加坡,教授是不能兼職的,也就是說:不能一邊教學、研究,一邊做生意。
林文欽介紹說,科研成果產業化,很重要,比如一個國際著名公司要買我們的一項產權,價格就很可觀了。我們鼓勵教授去創業、開辦公司,大學也有一部分收入,但是,教授不可能是兼職的。
他說,從他個人角度來看,高校科研工作應該跟大企業合作,例如中國的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著名高校完全可以跟
青島海爾這樣的著名企業進行緊密合作,設立聯合研究中心,可以取得雙贏的結果,比學校自己開公司更容易成功。
基礎教育慎談“產業化”
日本茨城大學校長菊池龍太郎坦言,如果說高等教育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基礎教育就是塔基,如果基礎教育根基不實,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準就會大受影響。在中國,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擁有一流的基礎教育,但在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尚未普及,孩子們難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這不僅有失公平,而且會最終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素質和水準。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各級政府制定教育和經濟政策應避免用教育產業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產業化的思想來指導教育發展,更不能把發展教育作為政府創收、擺脫財政困難的手段。
新華社記者肖春飛楊金志(據新華社上海11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