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入海口(李延濱 攝)
“水千條,山萬座,我們曾走過……”從源頭直到入海口,近200公里的跋涉,大沽河激越的每一朵浪花,每一個故事都深深銘刻在我們
心中。11月4日,我們采訪組一行終于和母親河一起在膠州市營海鎮的東營碼頭跟大海擁抱在一起。
站在岸邊極目遠眺,飛翔的海鷗,穿梭的漁舟,構成一幅壯美而又和諧的畫面。大沽河水和海水完全融會在一起,根本無法分清彼此。膠州市水利局副局長劉輝告訴我們,大沽河一路容納百川,到了下游水量已經相當豐富,由開始的季節河變成了常年性河流,河道平均寬度達到460米,年平均徑流量6億多立方米。而每逢大海漲潮,海水便形成倒灌,所以在入海口這里根本分不清楚哪是河水,哪是海水,用當地群眾的話說是“兩江水”。
營海鎮水產養殖公司經理孫長明介紹說,大沽河一路攜來了豐富的養料,這一帶的淺海和灘涂特別適合水產養殖,經過“兩江水”養殖出來的產品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營海鎮2.3萬畝海灘就是靠“兩江水”發展起了養殖業,全鎮有2000余戶農民靠此發家致富。
“沽河悠悠,沽河悠悠,流過了古膠州,滋潤著荒灘野嶺,托載起竹篙木舟;沽河悠悠,沽河悠悠,流過了金膠州,新魚鮮蝦滿船艙,兩岸莊稼綠油油……”上世紀80年代青島著名詞作家冷宣俊一首專為膠州人創作的《沽河悠悠》,唱出了膠州人民對大沽河的深情厚誼。
大沽河從膠萊鎮南沙梁村進入膠州境內后,蜿蜒曲折,一路奔涌,流經膠萊、李哥莊、膠東、營海后,撲進膠州灣的懷抱。膠州境內河段長28公里,兩岸堤防長58.23公里。膠州80%的淡水取自大沽河,沿河兩岸坐落著膠州重要的工業集聚區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大沽河膠州起點膠萊鎮南沙梁村,年近古稀的李大爺手指一片翠綠的大蔥感慨地告訴記者:“沽河胝魚海中鯧,那都是世間少有的稀罕物!我們祖祖輩輩跟著大沽河沾了很多光。從我記事起村里人就在河邊打魚種菜,前兩年,村里引進高效農業,一畝菜種出了20畝糧食的效益,現在村東批發市場里的南方客專收‘綠色’、‘無公害’蔬菜,我和兩個兒子一共種了25畝菜,全部按照‘標準化’侍弄,一年幾茬下來純收入少說也有10萬!”
在膠州人民眼里,母親河的稱謂實至名歸,但膠州人也經受了母親河帶來的災難。從入海口一路北上,不遠就是大沽河下游的最后一個村莊———營海鎮碼頭村。一般來說,人們都把大沽河入海口鎖定在這里。跟村里的文書張振起說起大沽河,他打開了話匣子:“提起大沽河,俺們對她是既愛又恨。老輩人說,碼頭村是個養窮人的地方,因為大沽河的原因,村莊周圍到處是魚鱉蝦蟹和茂密的葦草。豆黃時節,大蝦往懷里蹦、毛蟹往腳下爬,一網下去,胝魚、梭子拉都拉不動。只要稍微勤勤手,就有飯吃、有草燒。幾年前,靠大沽河上溯的海水我們搞起了海水養殖,生產的‘中國大對蝦’肉質瓷實、爽脆鮮美,還真讓村民發了財、致了富。這都是大沽河的賜予啊!可是,大沽河也有讓俺遭殃的時候。沒修這座大壩的時候,只要一來水,俺村肯定要遭淹,大沽河十年九澇,2001年大水進了屋,泡壞了很多家具和糧食,眼看要收獲的大蝦全沖跑了……”
歷史上,大沽河的主要水災有5次:1914年,膠州暴雨河溢,大沽河決口成災。1926年,大沽河決口,膠濟鐵路被沖毀不能通車。1945年8月5日,沽河上游突然暴漲,河水四溢,一百余村莊處于一片汪洋。1985年大沽河決口,水淹絕產面積3333公頃。2001年8月1日,由于臺風“桃芝”的影響,膠州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平均降水量達到了148.9毫米,市區降水量超過129毫米,均創歷史降水量最高記錄。大沽河溢洪,整個城區一片汪洋,靠近云溪河的云溪新村小區一樓都被淹了。200多家內外資企業廠區進水,100多家企業停產、半停產,農作物受災面積3萬畝,43個村被洪水圍困,營救、轉移群眾2100人。
大沽河直接關系到膠州的安危,徹底治理大沽河,變“水害”為“水利”,是膠州幾代人的夢想。建國后,人民政府對大沽河堤防工程十分重視,曾斥資多次整修。其中投資最大、整治最徹底的就是從2003年開始施工的大沽河綜合整治工程。整個工程分三期三個年度實施。其中2003年主要進行主河槽開挖、建筑物和堤防建設;2004年主要對橋梁、煤氣和輸水管道進行改建;2005年主要對下游蝦池進行清障。工程總投資3.5億元。全市公職人員踴躍捐款達1000多萬元。廣大農民全力響應,利用勞動積累工、義務工負擔起600萬方的土方工程。2003年3月初全線開工后,十公里戰線上一下子涌進了700多輛挖掘機、推土機和運輸車輛,1000多名施工者全部吃住在工地上,夜以繼日、緊張施工,用短短的100天終于趕在汛期之前完成任務。2003年8月27日的洪水與2001年8月1日的洪水強度差不了多少,但由于有鋼鐵大堤的防護,膠州安然無恙。
一片晶光映碧流,膠州大地盡澄秋。在大沽河沿河鄉鎮李哥莊鎮、膠東鎮、營海鎮等地采訪,我們時時感受到綠色浪潮的連天之勢,演奏出現代農業文明的“綠色交響曲”。3萬畝優質綠色蔬菜基地、萬畝馬鈴薯繁育基地、萬畝出口蔬菜加工生產基地蓬勃興起;青島地區投資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創匯蔬菜種植園區茁壯成長;大沽河農科園引進新品種、新工藝、新技術,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并有效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高效種植業,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鄉鎮科技園區”。
沾了水的靈氣,帶著水的活力,呼應21世紀中國工業文明鏗鏘的步履,“大沽河人”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把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運作貫穿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全過程。李哥莊形成了對外開放起步早、經濟外向程度高、城鎮建設全國領先的優勢,連續多年保持了“全省出口創匯明星鎮”稱號,2001年被農業部、外經貿部授予“全國出口創匯十強鄉鎮”稱號,被譽為“江北出口創匯第一鎮”,2002年被中宣部、建設部等國家五部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2003年初被國務院體改辦命名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大沽河最下游的營海鎮擁有25.49公里海岸線。大沽河和洋河兩條河流流經入海,形成了總面積為8萬畝的鹽堿荒灘和2.8萬畝的潮間帶灘涂。在這片鹽堿荒灘上,膠州興建了3萬多畝蝦池、鹽池。
“沽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我們摸著母親河的血脈一路走來,沿河所有的鄉鎮和村莊,所有的歡歌和笑語,所有的滄桑和變遷,所有的收獲和希望,都在向人們講述著這條河流生生不息的故事和傳說。從美麗的青島后花園萊西,經過文化積淀厚重的平度,再從水源重地即墨走到欣欣向榮的金膠州,大沽河終于在膠州灣的萬頃碧波上灑下一片陽光。(本報記者
韓軍營 盧少華 宋學智 本報通訊員 趙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