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1月8日(許群、夏海微)我國首家規范化的民辦高校——浙江樹人大學8日迎來了建校20周年的喜慶日子。這所初創時期沒有校舍、沒有資金、沒有師資的“三無”學校,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占地近500畝,建筑面積25萬多平方米,藏書量70余萬冊,專職教職工630多人,涵蓋經濟、管理、文學、工學、
法學與藝術的多學科民辦高校。20年來,該校已為社會輸送了3萬多名合格的大學生。浙江樹人大學20年的發展歷程,濃縮了我國利用社會力量辦學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對我國民辦高校辦學思想、方針、運行管理機制、資金籌措渠道、學科設置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與全國各民辦高校一樣,艱苦奮斗,勤儉辦學,是樹人大學的辦學宗旨和一貫作風。學校開創之初,沒有校舍、沒有師資、沒有資金,辦學條件相當艱難,校董事會和行政領導憑著一顆忠誠教育事業的愛心,為學校發展無私奉獻:1985年,為節省幾百元的郵費,十幾位教師充當了郵遞員,用自行車將在杭州的新生入學通知書送到了同學家中;學校創辦初期,董事會、學校領導率先垂范,不拿學校一分錢的工資。這種艱苦創業、敬業奉獻的精神,是樹人大學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的精神支柱。
機構精簡,人員精干,辦事高效,是樹人大學始終堅持的管理運行機制。自建校以來,學校一直按照按需設崗、公平競爭的原則,實行全員聘任合同制,這在80年代中期無疑是敢為人先的創舉。由于實行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機制,學校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被激發出來。獨特的機制帶出了精干的隊伍,嚴格的管理。建校初期,校管理層長時間內只設置了一室三處(辦公室、教務處、總務處、政治處),20來個人承擔著全校1000余教師、學生的管理服務工作;2000年以來,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也只增加了學生處、計財處、科研處等機構,不到百人的管理隊伍承擔著全校11000余人的管理服務工作。
20年來,樹人大學始終把“崇德重智,樹人為本”的思想和精神貫穿于辦學的全過程,積極探索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特點、對我國民辦高校有著借鑒意義的辦學路子。與其他民辦高校不同的是,樹人大學不是靠辦各類培訓班起家,而是一起步就正規辦學,創設了兩個具有國家承認學歷的大專學科;另外,學校始終強調面向市場辦學,為改革開放培養服務性人才,因此所設的專業都是社會上急需的學科,如外語、旅游、外經貿、計算機等;隨著師資力量增強,目前樹人大學已發展成為下設有管理、城建、外經貿等9個學院,視覺傳達、計算機等50多個學科,國際經濟貿易等9個科研機構的民辦綜合大學,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為浙江省唯一一所民辦本科學院。
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質量為辦學生命線,把公益性放在首位。為了使更多的青年能讀上大學,特別是家境貧困但學業優秀的考生能上得起大學,樹人大學一開始就采取低收費的辦學路子,并杜絕向學生收取贊助費的做法,辦學初期,每個學生每年學費還不到320元,不及教學成本的一半。這項制度一直延續至今,如今樹人大學每學年的學雜費在各高校中仍是屬于較低的。為了籌措辦學經費,“樹大”除了教職員工自己捐贈外,主要依靠社會資助。在廣泛吸收社會資金辦學的方針下,樹人大學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學校管理模式,雖然也采取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但由于學校董事會既非學校的出資者,也不是學校產權的所有者,董事會的組成堅持“唯才不唯財”的標準,都是由社會上熱心教育事業的離退休官員和專家組成,這一特有的董事會組成方式,很好地解決了一般民辦學校中董事會要盈利而校長要提高教學質量的矛盾,使“專家治校”方針自始至終得以較好地貫徹落實,教學質量得到保證。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