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晨報》等媒體11月3日消息:衛生部在近日下發的《2004~2005年冬春季全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及流感防治工作方案》中指出,要加強對果子貍等野生動物和家禽暴露人群的防治工作。禁止宰殺、烹飪、銷售果子貍等野生動物和病禽。同時,加強對飼養、販賣果子貍等野生動物和禽流感患病動物暴露人群的健康狀況監測。
這一文件的下發,意味著人們不僅不能再吃果子貍了,連飼養、販賣果子貍者都會受到密切監測———基本上給果子貍養殖者下達了“死緩”令。衛生部此時出臺這項文件,除了防范非典卷土重來的考慮外,也是因為專家前不久認定果子貍是SARS冠狀病毒的主要載體。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一個多月前的9月29日,國家林業局出臺了促進野生動植物可持續發展的新規定,指出國家將大力支持果子貍等可商業性經營利用的54種野生動物。而在專家在為果子貍“定罪”后,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動植物管理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并沒有禁止果子貍的養殖,暫時我們也沒有制訂這方面政策的意向。”并強調:“那只是專家的一種說法,并沒有獲得官方論證,所以暫時不會有任何政策的變動或頒布。”
試想,假若一位養殖戶左手拿著國家林業局的規定,右手捧著國家衛生部的方案,眼望著辛辛苦苦養殖的果子貍,會是一種何等復雜而無奈的心情?一方面林業部門準養,而且要大力扶持,另一方面衛生部門“殺無赦”。到底該聽誰的,眼前這窩果子貍該咋辦?
政府兩個部門的文件的確有“打架”之嫌,令群眾無所適從。當然,不能片面指責哪個部門的文件不正確。因為林業局在出臺文件時,或許專家還未確切掌握果子貍的“罪證”,因此可以大張旗鼓地鼓勵農民飼養;而衛生部是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對果子貍下的封殺令。兩者之間有個時間差,但這并不等于說不可協調或不能更好地處理。如林業部門在出臺鼓勵文件時應更慎重,多聽取各方專家的意見;衛生部在下達封殺令前與其他部門溝通一下,林業部門再及時出臺新規,對養殖戶作出彌補。如:對果子貍的商用價值進行重新評估,能養,鼓勵養殖戶堅定信心;不能養,亡羊補牢,做好解釋說明工作,盡量將養殖戶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再如,引導其轉向養殖,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和政策扶持等。
其實“文件打架”早已司空見慣。或是部門和部門之間文件“打架”,或是上級要求和下級規定“打架”。然而出現“文件打架”現象后,各部門不是盡快協調,及早解決,卻往往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面子而固執己見。這就苦了老百姓,真不知該聽誰的,折騰來、折騰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最后,連自己的損失也不知該向誰討個說法。因此,希望“果子貍事件”能再次給有關部門敲響警鐘——群眾利益才是最高利益。
(朱慧松)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