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一中學生相互理發,輪做飯堂服務員,艱苦樸素深入人心
“平民”校規狠剎攀比歪風
近年來,我們已經很少聽到有哪里的中小學提倡或進行艱苦樸素教育了。這是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所減弱,還是艱苦樸素教育已經過時了呢?
然而,記者日前聽說,在鶴山一中,學生相互理發、輪做飯堂服務員,用校規狠剎攀比歪風,看似與現實格格不入,卻收效顯著。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走進歷經磨難的鶴山一中,很容易看見一座79年前建校時立起的牌坊,上書:飲水思源。79年前,這所由海外邑僑、港澳賢達捐資創辦的學校用籌款買下南山,抽水上山供學子飲用,立下此坊。幾十年來,南山學子始終謹記: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前人艱苦籌建而得。
寧靜南山上,參天大樹無數,有的是1925年建校時栽下的;在這環境優美的校園中,沒有一個花工和清潔工,全部清潔勞動、綠化均由學生自己動手,有些綠化小區還是學生自己設計自己栽種;校道一塵不染,宿舍飯堂整然有序,學生著裝樸實無華,處處讓人感受到兩個字:樸素。
“平民”意識深入學生心中
在鶴山一中,無論貧富,有教無類:學生穿著學校統一縫制的兩套校服,嚴禁佩戴各種飾物,穿鞋的價錢不能超過50元,力戒高檔消費,杜絕在衣著用品上爭相攀比的不良之風;全校學生均按規定的發型相互理發,學生理發技術列入勞動課評分范疇,校園內多年未出現學生燙發染發、油頭粉面的現象;學校清潔全年由學生負責,每周安排2節勞動課,每學年的寒暑假都有回校勞動日,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學生搞校園清潔。在飯堂,有各班指派的學生輪流值日——掃地,抹桌子,學生浪費糧食、浪費用水等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自覺養成了文明就餐的良好習慣;嚴禁家長用小車進入校園接送學生,近幾年,該校更是頂住了一部分家長提出的學生宿舍安裝空調和給學生開5元飯菜等方面的要求。
“尊師愛生、勤教苦學、艱苦樸素、守紀愛國”,校訓已成為鶴山一中師生血液里的一部分;學生邊學習邊勞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經過近20年歷任校長的銳意改革,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平民”意識已經深入學生的心中。
節儉并非要做“苦行僧”
副校長黃海英告訴記者,學校就應成為艱苦樸素教育的主陣地。“素質教育,德育為先”,在學生中實施艱苦樸素教育,側重的是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度自治自理能力。換一個角度說,養成節儉和熱愛勞動的習慣,對于他們未來的一生都可能產生良好的影響。學生在校的3至6年間,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自控能力差,而現社會生活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學校加強對學生進行艱苦樸素教育,對那些進行炫耀性高消費的學生給予正確引導,能使他們避免沾染不良風氣。
黃海英認為,節儉并不是要學生過“苦行僧”的日子。學生吃住學習在學校,在宿舍、飯堂、勞動和衛生的管理上,通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約束”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觀念和熱愛勞動的良好思想品質,這是人格培養。對于一些硬性規定,一些有抵觸心理的學生都能在事后接受;不少上了大學的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表明,他們在鶴山一中接受的這些教育對他們在大學的學習生活很有幫助,像大學軍訓和新環境的快速適應及良好學習生活規律的養成,而這個良性循環是在中學時代就潛移默化形成的。
對于學生互相理發,有的家長曾表示不能理解,頗有微詞。黃副校長解釋說,學校有兩個老師專門教理發,學生理發前是經過充分培訓的。作為技巧性的勞技課,理發不但培養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觀念,即不講大道理,抓細節,形成制度,環境育人。學校定期舉辦理發大賽,像“五一”、“五四”到校外進行義務理發活動也已實行了10年。
新“平民教育”直指攀比風
讓鶴山一中名聲在外的是歷年高考的驕人成績。近年來該校吸引了遠至山東、福建、湖南數省和廣州、佛山等地,近至江門、順德、南海、高明的莘莘學子慕名求學。單靠抓分數不會成功,人們不禁要問:高考之外成功在何處?艱苦樸素教育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記者就此隨機采訪江門市區的在校學生家長及老師。
兒子在江門市區某小學就讀的霍女士支持用校規制約攀比,“兒子很不聽話,整天要這要那,同學有他就想有,根本不知道家長賺錢的辛苦”。據這位家長反映,江門市區的一所小學,學生攀比的不僅僅是自身的擁有,還比誰送老師的東西名貴,她提出要讓孩子體驗賺錢的辛苦,嚴格控制零花錢的使用,有校規制約最好不過。
一位退休老教師在聽了鶴山一中的教育方法后連聲稱好。他說,艱苦奮斗是一種民族精神,當前在青少年中艱苦奮斗的精神趨于淡化;作為一種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艱苦奮斗是要靠一代代不斷繼承和發揚的,加強對青少年艱苦樸素教育勢在必行。“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他們根本不知道上一輩的艱苦生活,對過去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遭遇,缺少一種感性認識”,“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在養成教育中,現在還很難擺脫由學校、老師為主管理、約束學生日常行為的做法,當然,能讓學生參與管理,也是對能力的一種鍛煉”。
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李先生對鶴山一中的做法基本表示贊同。而關于學校應怎樣進行艱苦樸素教育,他認為,強化不等于強硬,“堵”不如“疏”,當孩子出現攀比現象時,作為家長、教師應當視其情況進行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攀比問題。李先生表示,出于應酬,有時也會帶孩子出入高檔消費場所。“重要的是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校規目的應是讓學生由他律轉向自律,進而才能變攀比為良性競爭:家長們可以把孩子們的競爭注意力從家庭條件引向個人能力和學習成績,從而使攀比演化成校園內的良性競爭,這樣才會產生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習慣。”
做家電生意的鐘先生早有耳聞該校的教育方法,他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介紹說,自己這些年做生意,家境較好,讀初二的獨生兒子平時愛亂花錢,鋪張浪費。“要是真的有效的話,我會考慮把兒子送到那里去。兒子所在的學校也組織過一些夏令營式的吃苦教育,但沒什么效果。”
培養樸素精神是全社會責任
江門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亦表示,作為江門教育的一面旗幟,鶴山一中在艱苦樸素教育上作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呵呵,那簡直是‘地獄’!但我得益甚多。”相比自由自理的大學生活,剛畢業于五邑大學的小宋這樣評價在鶴山一中的6年。回顧中學時代,剪頭發、掃地勞動都成了回憶。“最大的收益是個人修養上的自尊自我,‘存乎一心’。”而對于艱苦樸素教育,他認為,“方法上可以進一步探索,目標正確就應該繼續下去。”
記者請教相關專家,專家認為,培養青少年艱苦樸素精神是全社會的責任。
專家指出,孩子之間的互相攀比,這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責任,它牽涉到素質教育改革中深層的矛盾和影響,是全社會都必須關注和重視的一個問題。培養學生艱苦樸素思想,除了家長要轉變觀念,不過分溺愛、放縱孩子之外,營造艱苦樸素的良好社會氛圍也很重要,大力凈化社會風氣,各行各業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無疑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家長和學校應該及時引導,讓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條件要靠自己創造,父母的成就并不是你的榮譽。“在勞動中吃苦耐勞,勇于實踐;在生活上珍惜勞動成果,消費適度;在學習上勤奮努力,敢于創新;對待集體樂于奉獻,勤于服務”,學校可就這些方面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教育方法,只要可行有效,就不妨試行,再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興樂 林盛 黃雙懷)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