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這是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科南特的一句名言。這句話適用于所有的大學,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是大學最重要的責任。
在青島,有一所學校一直在默默地實踐著這個責任。在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中,沒有名聲顯赫的院士,也沒有享譽中外的大師。但一批一批的學生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棟梁。石峰等八名學生在2001年為青島市城陽區規劃設計了計劃投資10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該校普通的學生任曉考入美國耶魯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并獲得全額獎學金;該校畢業生車浩考入北大攻讀研究生,并被評為“北大研究生學術十杰”……
這所學校就是青島理工大學,在去年該校(當時名為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建校50周年之際,很多優秀畢業生的材料被整理出來。該校宣傳部長王菁華指著那摞材料對記者說:“這就是一所大學的驕傲。”
走出門的都是金子
一代又一代學生走出校門,但有很多學生,他們的經歷被青島理工大學的老師們反復說起。
車浩是經常被提及的一個。他在北大讀研期間,擔任年級黨支部書記,專業成績優異,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先后獲“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大學學習優秀獎”、“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德恒杯全國征文比賽一等獎”等榮譽稱號。尤其是去年他被評為北京大學第六屆研究生“學術十杰”,消息傳來,青島理工大的老師們都為之興奮。因為北大研究生“學術十杰”評選,是自1999年開始舉辦的,它面向具有正式學籍的北大全體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由所有學生公開參評。“學術十杰”是北大在研究生中設立的學術研究方面的最高榮譽,是對北大碩士、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成果進行“年度檢閱”的盛會,在學生中具有巨大影響。車浩的老師告訴記者:“雖然車浩已經去了北大,但真正給他打下基礎的四年還是在這里度過的,他在北大取得的榮譽也就是理工大的榮譽。”
還有曾被媒體廣泛報道的石峰等8位同學,他們在兩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中標了投資10億元的青島市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規劃方案設計。當看到他們的規劃方案時,城陽區的有關負責人當即表示:“這個設計做得非常好,具有很高的專業設計水準。本來這個項目預備8月份進行國際招標,現在看來沒有這個必要了。”參與評審的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博士生導師董黎明教授認為:“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搞出這個成果,內容又如此豐富,全國少見。”
讓青島理工大驕傲的還不止這些:
2003年11月1日,在山東大學舉辦的CCTV杯山東省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該校2000級機械4班學生殷昌寧榮獲一等獎。他是青島高校唯一進入全國CCTV杯英語演講半決賽的選手。
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作品競賽山東賽區的比賽中,該校交運系余一凡同學的《盛京尋跡:清朝早期皇家建筑特征的研究》獲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一等獎;管理系劉文杰、潘天娓、劉俊偉、趙軍等同學的《未來樓市誰是贏家》獲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一等獎。
在全國高校美術設計大賽中,青島理工大藝術學院的師生在大賽中共獲四個獎項。
還有經貿系99級統計2班,作為品牌班級,這個班有41%的學生考取了研究生。更引人矚目的是,該班的明星宿舍,7姐妹中有6人考取了研究生。
“金子”是怎樣煉成的?
這些學生是怎樣培養出來的?這個問題也可以換一種問法:大學的目標是什么?
把一個什么樣的大學帶入21世紀,一直是“九五”期間青島理工大上上下下積極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討論的最后,大家取得的共識是,在高校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是新世紀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于是,“積極探索并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使學校成為擁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優秀師資力量和適宜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培養基地”被列入了學校的發展規劃中。
青島理工大校長儀垂杰對此闡述的更為實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青島理工大學近50年的辦學實踐告訴我們:高校只有牢牢鞏固教學的中心地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才能生存;高校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才能發展。”
正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青島理工大學形成了“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重視實踐、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樹立了注重素質教育,特別是文化素質,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于一體,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綜合提高的教學觀念,構建了“寬基礎、高素質、有特長、適應強”富有時代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近年來,青島理工大學堅持“以學生為本”,把課程體系改革作為基礎,以教學模式改革為手段,以專業課教學為主渠道,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為突破口,以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為保障,以建設高品位校園文化為輔助,積極地探索并構建面向21世紀的高等院校素質教育新體系和教師教育新模式。
狠抓教學質量,帶來的就是明顯的成效:自1998年以來,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高達90%以上;1999年、2000年,近百名本科畢業生考取了碩士研究生,70%的碩士畢業生考取了清華、同濟等名牌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在1999年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中,該校學生取得世界排名十一、亞洲位居第六的佳績。
一所大學,以傳承知識、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為己任;以學習科學、發現科學和創新技術為己任;以傳遞真理、探索真理、維護真理為己任;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視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正是這樣的大學,才能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真正的人才。50多年來,讓青島理工大學驕傲的是,它不僅為新中國冶金工業、建筑行業培養了一支高層次建設隊伍,不僅造就了海內外有名望的專家學者,而是正如該校校長儀垂杰所說的那樣:“青島理工大學的教育使她的學生在進來到出去的時間序列中變得高尚、變得聰明、變得富有、變得剛毅強勁。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讓每一位從青島理工大學走出去的人都創造奇跡,是她不變的追求。”本報記者趙笛
特約編輯: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