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偶爾看看新聞聯播,又見到農民數錢。新聞大致說的是今年全國發放種糧補貼,兌現及時,農民滿意,鏡頭是一個收購糧食的現場,收購人員面前放著不同面額的幾堆錢,一一發到已經賣了糧的農民手上,拿錢的農民喜上了眉梢。
實話說,我不知道這個鏡頭到底是什么時候拍的,也不知道這種“通用性”很強的
鏡頭是否會留為資料,以備再用。電視上有眾多的通用鏡頭,例如飛馳的列車,出爐的鐵水,運轉中的機床,豐收的田野,跳躍的魚……這些鏡頭,遇到需要報道成就時,定會出場,有些自我小時候在村里的稻場上看露天電影時就從《新聞簡報》里經常看到,進入電視時代以后,只不過又增加了農民數錢的鏡頭而已。
我的朋友楊于澤先生說,有一次他看電視上的新聞,半小時里,農民數了三回錢,一次是豐收了,數錢;一次是打工拿到工錢了,數錢;再一次是農民負擔降低,數錢。
當然,農民數錢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產物,在我看露天電影的時代,農民數錢只會放置在陰暗的角落,其階級成分至少當在富裕中農以上。自從不再搞“窮民政策”,轉而實施“富民政策”,農民就在電視里數錢了。數錢的農民,一例是憨而厚,一例是咧著嘴,沖著鏡頭樂開了花。有時他們就那么悶著數,有時電視還會要他們說兩句謝恩的話。
我并不反對農民數錢,只是以我出身于農村的生活經驗,農民并不是一副憨態到處沖人笑的物種,也并不見得拿到了錢就一定要在公共場所咧嘴而笑,數來數去。所以,我疑心如果數錢鏡頭如此多,如果不是反復使用著某幾個資料,就是拍電視的人到了農村就要導演這樣的現場。現在有些傳播機構則熱心于讓最沒有錢的一群人成天數錢。一個錢最少的階層,在傳播竟中變成了“數錢癖”患者。
如今據說已是讀圖時代,圖像的力量正在影響人們的認知。而拙劣的圖像則引導圖像人們變成智力侏儒。例如對農民,電視制造了一個“憨笨”、“常咧嘴數錢”的形象,使人感到農民屬于智商有問題的一種人,但事實上暴露的正是電視制作者自己的愚蠢,他見到農民,除了導演數錢的鏡頭,簡直不知道還有什么可以拍攝;同時誰要是按照電視新聞中的農民來認識農民,自己也將愚蠢起來。
農民愛數錢,不管相信不相信吧,這類東西“接受”多了,人的思維會被固定到傳播所希望達到的套子里去。 (劉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