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四中提出了以培養“紳士淑女”為目標的德育教育口號;杭州宋城華美學校還開展了評“小淑女、小紳士”的活動,用以替代三好學生標準。
針對于此,有網友提出了置疑:“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什么?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還是培養‘紳士淑女’?”
筆者要說的是,教育方針當然沒有培養“紳士淑女”這一提法,并且教育方針也決不會提到某一具體的德育舉措,因為教育方針是“綱”,是從宏觀上、理論上、總體上的抽象性的要求。
而我們的教育工作是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是需要富于創新精神的,決不應是故步自封、墨守陳規的。如果我們搞教育工作都時時處處盯住教育方針的字眼,那么我們的工作哪里會有生機與活力?哪來創造性?還談何教育改革?
客觀地說,南京四中、杭州宋城華美學校在德育上的創新還是有其實際意義與探討價值的。可以說,他們的作法對于現行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乃至社會上公民素養的某些缺陷還是有針對性的,也有改良價值的。
眾所周知,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滑坡與未成年人個性的狹隘、自私等弊病直接相關,適度地張揚“紳士淑女”的精神內涵,是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矯正未成年人(含中小學生)個性偏差的。
我們不能一看到“紳士淑女”這幾個字眼就緊張了,憂慮了,仿佛“紳士淑女”與我們中國的道德意識格格不入、水火不相容。正如南京四中的校長對此進行的解釋:“用‘紳士淑女’的說法,只是借用它們一直保有生命力的精神含義,而不是外在形式,更不是階級定位。”
“紳士淑女”的精神內涵是什么?禮貌、謙恭、舍己為人、與人為善……這哪一點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違背,哪一點與“培養‘四有’新人”、“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背道而馳?
我們還是不要太敏感,培養“紳士淑女”的德育模式完全是可以探索的。當然,只有有益于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從更廣的角度、更深的層次,探索更多的德育創新舉措。(作者:鄭鋒)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