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目前,美國大選已進入最后沖刺。無就業增長的經濟、脆弱的國土安全,以及陷入泥潭的駐伊美軍,將可能成為決定布什和克里誰將勝出的關鍵因素。
當然還有石油,還有本·拉登、恐怖襲擊,以及令人煩惱的票務危機。在這個一舉一動都牽動全球神經的超級大國,任何影響選票的事件
,都將是決定未來總統的因素。
美國選民:向左走?向右走?
撰稿/金姬(記者)
誰將決定美國新總統?
不是政客,也不是傳媒,而是那些搖擺不定的普通選民。在競選雙方勢均力敵的情勢下,這些選民的投票率具有決定性意義。他們對社會現狀的滿意度和對未來總統的期望值,將最終決定新一屆總統是喬治·布什,還是約翰·克里。
他們在想些什么?
關心議題
“在這次大選中,美國民眾最關心的是就業問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說。他今年9月在與美國人的接觸中發現,美國老百姓對大選的關注度不如國外想象的那么高。布什執政以來,美國國內失掉了近300萬個就業崗位。在目前失業率高達6%-7%的情況下,很多老百姓希望新總統能為他們解決工作問題。
自布什執政以來,美國貧困人口不斷增加。本月,一份來自無黨派人士的調查報告指出,將近3900萬美國人,包括2000萬兒童,屬于“低收入工人家庭”。而在美國,每5份工作中就有一份低于給予一個家庭或4個人的溫飽線工資。美國五分之三的人每小時工資低于全國平均數13.53美元。目前,美國的平均周薪為525.84美元,創下2001年10月以來最低值。
不過,小布什政府也在付出努力。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最新報告指出,今年以來,美國創造了100多萬個就業機會,但這些職位的工資降低,健康保險等福利也較少。對此,克里和愛德華茲提出一套經濟計劃,如向中產階級、工人家庭減稅的同時,向高收入家庭追回布什政策下削減的稅收,承諾到2009年增加1000萬個就業機會等。
阮宗澤認為,目前的經濟形勢對布什稍顯不利。美國經濟出現了“悖論”——在持續回升的情況下,卻沒有增加多少就業機會。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有望由2001年的0.3%升到4.3%,但這種發展是“無就業增長”,是美國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后的結果。這說明,美國的經濟結構仍處于調整中。
這種經濟增長若要讓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上能有所感受,一般需要2年間隔期。小布什現在就處在和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尷尬當口。克林頓執政期間是美國經濟的黃金增長期,但其實老布什時期的后兩年,美國經濟已出現增長,只不過百姓在克林頓時期才“嘗到甜頭”。
復旦大學的王義桅博士也指出,在高失業率的同時,美國人的購買力仍然十分旺盛。按照傳統,經濟增長率只有在低于2%的時候,總統的位子才岌岌可危。此外,即便民眾對布什不滿,但在“9·11”后,安全問題變得尤為重要。民眾更相信小布什能夠保護他們。
美國國內有評論指出,一個出色的總統必須強大且正確。即便克里是“正確”的(在尚未成為總統前仍是未知數),但他并沒有給選民留下“強大”的印象。而小布什的“強大”有目共睹。他在“9·11”后推行的單邊主義雖然讓外界頗有微辭,但的確保護了美國,美國本土在“9·11”后再未受到任何襲擊。
馬里蘭州家庭婦女詹尼弗·培因是政治上保守的民主黨人,這次她決定把票投給共和黨總統小布什。原因之一就是她認為布什能更好地保護美國免受襲擊。她說:“我們的移民政策本應該嚴格,但事實并非如此。國家邊界仍像瑞士奶酪一樣漏洞百出。布什總統在追捕恐怖分子方面會做得更好。”
由此,布什僅需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就能穩坐總統寶座了。但伊拉克戰爭問題,則成了一塊他通向白宮之路的絆腳石。不過王義桅認為,美國在政治上更注重結果,這與歐洲注重過程不同。薩達姆是“壞人”,推翻他是正確的,這就是美國人的邏輯。至于用何種手段,這種方法是否正義,對普通民眾而言并不十分重要。
正如美國一分析人士所說:“有家人失業的家庭數,遠遠超過有家人到伊拉克打仗的數目。”
選民心態
盡管民調顯示,主流選民在大選中最關心的三大議題是經濟、安全和伊戰問題,但美國選民又因地域、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種族等差異而各有其關注議題和選舉傾向。
在美國政治地理上,有所謂的“紅州”(共和黨人可得到多數選票的州)和“藍州”(民主黨可得到多數選票的州)之分。一般而言,大部分藍州在東西兩岸,大部分紅州則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前者在社會和經濟問題上趨向自由化,而后者更具有保守派傾向。既有農村又有廣大都市地區的一些州,則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
最近這些年的總統選舉,也呈現一定的性別差異。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在社會問題上更可能傾向自由化,而富裕的男性則很可能是經濟問題上的保守派。
不過,今年的民調顯示,小布什在婦女中的支持率有所上升,因為婦女特別擔憂國家安全問題。為此,布什的競選活動一直都在積極爭取已婚婦女的選票,這個群體在安全方面趨于保守并希望減稅。
民調也顯示,未婚婦女趨向于支持民主黨。不過,在2000年大選中,有2200萬未婚婦女沒有投票。在最近幾周,克里陣營也在積極拉攏女性選票。克里特意上了白天的軟性談話節目《費爾醫生》,該節目的觀眾有700萬人左右,主要是婦女。目前,克里已得到一批在“9·11”恐怖襲擊中失去丈夫的婦女的支持。
非洲后裔、拉美裔和年輕人這三類選民,以絕對優勢支持克里。在這些人中的競爭并不在于爭取他們的支持,而在于動員他們去投票站投票──高投票率是民主黨取勝的關鍵。如果這些類別的選民投票率較低,共和黨人就會繼續執政4年。
在美國,拉美裔是人口增長最快的群體,已占選民總數的9%,而2000年時只有7%。拉美裔分布在美國各州,尤其是那些選戰激烈的州,如佛羅里達、新墨西哥和內華達。盡管拉美裔群體傳統上傾向民主黨,但在2000年大選中布什獲得了35%的拉美裔選票。布什在執政期間也很重視這個美國最大的少數裔群體,繼續“侵蝕”民主黨的傳統陣營。
今年,年輕選民成為“搖滾選票”Rock the
Vote組織和電影制片人邁克爾·摩爾等非兩黨團體與個人的重點目標。2000年,戈爾以48%對46%的接近比分,在年輕選民中領先布什。今年,驢象雙方都想盡辦法拉選票。華盛頓大學教授加斯蒂爾說,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在各大院校爭取學生選民。因為今年雙方差距太近,每一張選票都很重要。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選民群體——退役軍人,他們占選民總數30%,超過工會成員和保守的基督徒家庭。克里通過把自己和退役軍人以及幾位前高級將領掛鉤,挑戰布什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優勢。但是退役軍人通常傾向于共和黨。克里有可能因為支持對退役軍人醫療保險的補助而贏得老兵們的支持,因為布什對此持反對意見。
分裂的美利堅
“這次大選帶有很大的情緒化。”中國社科院美研所研究員余萬里指出,支持共和黨的人甚至根本不管具體的政策問題,他們投布什的票僅僅是因為認同布什的價值觀。反之,民主黨的支持者就認為這些人簡直愚不可及。美國社會正趨于分裂,變得兩極化。共和黨保守力量出現回潮,代表了美國社會日趨保守的方面,不僅體現在經濟、社會問題上,而且以道德和宗教為支持。驢象雙方的支持者都在竭力拉開與對方的距離,整個趨勢使鴻溝進一步拉大,而不是彌合。
據說,在一架飛機上,有個乘客要求換位,原因是他的鄰座在看邁克爾·摩爾(堅定的倒布派)的書,而這名乘客是支持共和黨的。皮尤中心的民調顯示,支持布什先發制人戰略的比例,從伊戰前到現在沒有發生變化。而親民主黨的支持率卻下降了14%,親共和黨的支持率上升到90%以上。這個數字說明,親共和黨的人更加堅定地支持布什。
在過去大選中,社會價值觀一般不包含在競選的熱點話題中,但近年來選民越來越傾向于投票給與自己價值取向相同的候選人。今年,布什-切尼強調宗教和家庭的重要性,吸引了一批社會保守派。克里-愛德華茲宣揚的則是世俗的價值觀,如家庭、機會、責任和誠信。余萬里認為,布什和克里的辯論表明,他們在目標上是一致的,分歧主要體現在手段和途徑上。“同性戀問題最具代表性。”布什強烈反對墮胎和同性戀婚姻,并提出修憲增加對男女結婚的規定。克里雖然表示從個人角度也不贊同墮胎和同性戀婚姻,但反對以法律形式剝奪人們的選擇。
當大選夾雜著價值取向問題,宗教勢力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白人福音派基督教徒是支持共和黨的一支主力軍。布什政府許多反映保守派社會和文化價值的倡議獲得這些選民的堅定支持。
天主教徒占美國選民的將近四分之一。盡管克里本人就是天主教徒,但布什保守的社會理念對保守的天主教徒頗具吸引力。布什主張限制墮胎、支持教會學校、支持修改憲法并把婚姻的定義局限在男女之間、并且支持在“效忠誓言”(Pledge
of Allegiance)中增加“以主上帝的名義”(under
God)的字句。民調顯示,在那些每周至少做一次彌撒的天主教選民中,布什的支持率高于克里,克里則在那些不常去教堂的天主教選民中保持領先。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余萬里說,“由于大選出現的情緒化特征,美國學者預測此次大選的投票率將空前提高。”民主黨宣稱已造訪了全美600萬戶家庭,打了1800萬個電話來讓民主黨人投票。而共和黨則在全國招募了120萬“小組領導”去帶動自己的鄰居投票。布什陣營還推出“72小時計劃”,即在大選日(11月2日)前的3天內大量“激活”共和黨投票者。“我們的行動即使不勝過民主黨,也完全不輸給他們。”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克里斯蒂·愛弗森(Christine
Iverson)說。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