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明年紡織品配額取消的消息,曾給我們許多人特別是業內人士以諸多的期望,但來自歐美發達國家有關新限制措施的紛紛出臺,卻令人們憂喜交加。譬如歐盟終于祭出取消紡織品出口最惠國待遇的殺手锏,譬如湯姆大叔說:中國的襪子來得太多了,擾亂了我們的市場等等,而且還都是這幾天的最新消息。
種種跡象表明,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進程中,中國面臨的貿易爭端也越來越有"全球化"的色彩。如果說,還在世貿組織大門之外徘徊的時候,我們即使有貿易摩擦,也有點"隔空打槍"的感覺---較少規則限制、即使有不滿,也可以站得老遠用言辭較勁,而現在呢,卻越來越像"貼身肉搏"了。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那樣:中國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時期。意思是說,貿易爭端的大頭還在后邊呢。
去年到今年中國對外貿易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說明。去年一年,僅美國對華反傾銷設案即達七、八起,涉及金額十六、七億美元,而從今年年初開始,在我國幾乎所有傳統出口產品領域,都遭到了歐美發達國家這樣那樣的攻擊。有關中國出口產品危及他國產品市場生存的輿論指控幾乎不絕于耳,甚至一些拉美國家也加入了這一戰陣。
事實當然不像這些國家所"危言聳聽"的那樣,中國依靠自己的優勢,以貿易互補的姿態進軍別國市場,甚至是一些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提升后空余的市場,本身就很正常。即使出現份額大增的現象,那也是正常市場競爭的產物。但說歸說,人家肯定不會老老實實地聽你陳述。人家就是要和你到跤場上走一遭。
但話說回來,我們要加入全球一體化進程,我們就得有承受貿易摩擦大增這一"副產品"的準備,包括心理上的、應對機制上的甚至產品本身的等等。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在持續的貿易順差以及貿易地位提高的背景下,國際間貿易摩擦將大規模地向中國"傾斜",其激烈程度不會亞于當年日美、美韓的貿易爭端,甚至可能更為"嚴酷"。而且,一些我們當年不得不有所讓步的條款,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和"特保條款"等等,都是他國用來制造和引發貿易爭端的必用手段。何況"非市場經濟條款"15年才解禁,而特別"保護性"條款長達12年("特別保護性"條款中,允許對方在中國產品進口激增時征收臨時性關稅),美國是利用這一條款的"行家里手"。
我國一些傳統的出口產品,包括農副產品、輕工、化工、五礦、機電、紡織以及醫保用品等等,是最易遭遇摩擦的行業產品。而如果說,前幾年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品較多產生貿易摩擦的話,那么一些新興的高附加值產品,也沒能幸免。如震動我國彩電業的美國彩電反傾銷案,就是一例。
當然,面對這些"肉搏"型摩擦,我們唯一的方式和方法只能是快點學習"肉搏"的招數,積極迎戰、主動出擊。例如,充分發揮行會、商會的作用,改變過去各自為戰的狀態,依靠行業力量,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同時,徹底改變過去追求出口產品的數量而非出口產品利潤的"老出口"模式,改變中國企業惡性競爭、互相壓價,從而給人造成"傾銷口實"的現狀,實現對外聯盟作戰。何況,許多行業經過連續幾年的征戰殺伐,市場基本大局一定,面對國際一體化的進程,也該是冷靜下來,進行真正規則競爭的時候了。
可喜的是,我們許多的企業,包括青島的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從根本上繞過種種貿易壁壘,大踏步走向了海外,如在他國的"原產地"上大張旗鼓地生產自己的產品,并順利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許多企業通過與跨國企業巨頭聯手的形勢,在過去500強壟斷的市場上大顯身手等等,這些就不僅是"肉搏"的招數,而且還是"肉搏"的策略了。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肉搏"已經開始,你準備好了嗎?
來源:青島日報29/10
特約編輯: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