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匆匆向歲末翻去,又到了民工討薪的季節,媒體的“討薪新聞”也多了起來。年年鋪天蓋地的“討薪新聞”,似乎都有一個典型事件作為開始的標志。
據《華商晨報》報道,在最近的沈陽市蘇家屯區某花園北三期工地里,包工頭卷走20余萬,7名來沈打工的民工因得不到工錢,吞食安眠藥集體自殺,所幸被及時救下。
這一事件的發生并非偶然,它真切反映出民工在討薪困境中的掙扎,就在10月26日的《北京青年報》上,報道了另一件令人發指的事:24日,北京三環路雙井橋北大路園2號門前,數十名靜坐討要工錢的民工遭到群毆,30多名民工受傷。
可以預期的是,爆炸性的開始之后,今年各地的“討薪新聞”將陸續登場。
依稀記得,2000年的“討薪新聞”是從“民工全城圍堵工頭”開始的,2001年是“民工綁架工頭全家”,2002年是“民工為討薪而爬上高高的塔吊”,去年是“總理為農婦討薪”——回憶那些年年歲歲“面”不同的“開始”,似乎每年的“開始”都會成為那一年民工兄弟討薪的“主題”,比如說2002年,到處流行著“跳樓秀”;比如說去年,總理為熊德明討薪的故事一直被講起。
另一個難以回避的事實是:在欠薪問題未找到治理之道的時候,民工兄弟選擇的解決方式越來越極端,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球——而“討薪無望集體自殺”的選擇似乎把這種“極端”推上了震撼人心的頂峰。愈演愈悲壯的“開始”所隱藏的問題很讓人擔心。
首先擔心的是,如果對今年的“開始”處理得不好,“開始”會不會成為今年的“主題”,社會又怎么能承受如此沉重的“討薪主題”?“綁架工頭”沒有處理得好,結果“綁架”流行開來了;“爬塔吊”沒有解決得好,“跳樓秀”又成為競相效仿的討薪路徑;有了“集體自殺”引起“療救注意”的開始后,誰能保證“自殺討薪”不會流行開來?
“開始”往往是一個“破窗”,如果一個樓道中第一個被打破的“破窗”不及時修補好,在心理暗示下,后來者會打破更多的窗,結果整棟樓的窗會千瘡百孔。如果說社會尚能承受“跳樓秀”,可當更多的人在討薪無望的情況下選擇自殺的時候,社會會是個什么樣子?
然后擔心的是,愈演愈悲壯、愈走愈極端的“開始”,明年會是什么?又將悲壯極端到什么程度?
最后擔心的是欠薪矛盾的不斷擴張。欠薪,本來僅僅是經濟領域的事,因為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如今已擴張到治安、政治、社會、交通等越來越多的領域中,變得越來越麻煩。
唉,今年的“討薪新聞”從“?”開始,這是一個很不好的開端。可在欠薪治理似乎已經陷入“治理疲憊”,在媒體和公眾對他們這些習慣的方式已經有了“關注疲勞”,在法律不能有效保障“勞者有其得”的情況下,除了生命,可憐的民工兄弟們還能拿什么引起療救的注意?
東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