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食品工業已連續14年在工業產值、銷售收入上居全國首位。該省大力發展食品工業的經驗為全國稱道。但山東食協負責人認為,目前山東與上海、江蘇、廣東等食品工業強省(市)相比,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山東要實現由食品大省向食品強省的跨越,必須在壯大龍頭企業、提升制造業競爭力上實現突破。
龍
頭企業須壯大。國家統計局等部門公布的2003年中國食品工業100強企業中,山東有13家企業入圍。這13家企業銷售收入的總規模為274億元,企業平均規模為2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為20.25億元,平均利潤額為1.56億元。而入圍企業數量少于山東的上海、江蘇,企業銷售收入、贏利水平卻遠遠高于山東企業。如上海市,11家入圍企業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507億元,是山東的1.85倍,企業平均規模為46億元,是山東的2.2倍;實現利潤總額為63.09億元,是山東的3倍,平均利潤額為4.85億元,是山東的3.1倍。江蘇省入圍的9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1.25億元,是山東的2倍。從山東、江蘇、上海三省(市)入圍企業所居位次上看,前50強企業中,山東只有青島啤酒、山東金鑼、諸城大龍、煙臺張裕4家企業,而上海有8家企業,江蘇有6家企業。山東入圍企業大多數居于中下游位置,企業規模普遍較小。
與食品加工業相比,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所占比重低,也是制約山東食品工業發展的一大薄弱環節。2003年,山東食品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988億元(不包括煙草工業),其中食品加工業為1462億元,所占比重高達73.5%。而食品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只有268億元,飲料制造業240億元。在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中,山東只有啤酒、葡萄酒、味精等三大行業在全國居領先地位,而附加值較高的冷凍食品、罐頭、果汁飲料、乳制品等產業所占比重偏低,在全國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力。如山東小麥粉年產量超過700萬噸,但下游產品餅干的年產量只有二十多萬噸,方便面產量也不到二十萬噸。
山東食協負責人認為,山東食品工業與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制造業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上。山東食品加工業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20家,而制造業企業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5家(不包括煙草企業)。這種以原料型粗加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形成,主要是全省各級政府為解決農產品轉化而大力發展加工業,相對在制造業上投入較少,對制造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不夠造成的。山東食品工業每年的固定資產投入高達100億元,其中加工業企業占去了80%,而多數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企業卻上項目難、貸款難,最終導致發展難。
山東食協負責人說,近幾年,全國各地都在加快發展食品工業,山東的優勢已變得不那么明顯了,要有危機意識。山東要實現由食品大省向食品強省邁進,就必須在加快龍頭企業發展、提升制造業企業競爭力上下大氣力。如果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上不去,提高行業贏利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未來5年中,山東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能否盡快發展,是增強行業競爭力,縮小與上海、江蘇、廣東等食品強省(市)差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