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叢民通訊員岫巖)
在全省已經建成的65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能夠維持正常運行的僅占三分之一,未運行的和運行不達標的也各占三分之一。污水處理廠耗費巨資建成后,大量設施閑置為哪般?
據山東省建設廳有關人士介紹,污水處理廠大量閑置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費用嚴重不足。目前處理費征收標準偏低,全省每噸污水處理費平均在三毛多錢,只能滿足運行需要的三分之一。以煙臺市為例,套子灣污水處理廠每年的收入就是每噸0.12元的污水處理費,為確保該廠穩定運行,市里每年要補貼近2000萬元,不運行不行,運行也不行,很多污水處理廠都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另外,城市污水處理廠管理體制落后,多數城市建設部門直接負責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政企不分,也造成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轉。據悉,由于管網不配套,匯水量不足,目前很多污水處理廠不能滿負荷運轉。全省城市回用水利用率不到5%,大量處理完畢的達標水白白流走。
山東省人大環資委一位常委在淮河流域污染治理會議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城市污水管理體制造成了治污設施大量閑置。目前自來水費中都在提取一定的治污費用,但這些錢不少都被挪用了,起碼沒有直接用在污水處理上。每處理一噸污水,當地政府就要支出好幾毛錢;如果不處理,這錢就省下來了,一年下來,就有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
同時,這位常委指出,污水和垃圾不同,垃圾處理不好主要污染當地,污水不處理,污染的主要是下游,污水處理多治多花錢,少治少花錢,不治不花錢,不管是污水處理廠還是當地政府,如果沒有法律和上級政府的壓力,他們對于污水處理是沒有什么積極性的。
責任編輯:趙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