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全體會議投票表決批準了《京都議定書》。消息傳來,歐盟立即表示祝賀,稱這意味著世界終于向控制氣候變暖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1997年12月,面對環境惡化,氣候變暖,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目標是在2008年至2012年
間,將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2%。為了使議定書真正發揮作用,協議規定,只有在占199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準后才能生效。 《京都議定書》是人類保護環境、控制氣候變暖的一個重要舉措,中國已經批準了議定書。在專家和環保組織的積極推動下,歐盟國家對促進議定書生效始終保持著積極態度。2002年,歐盟和日本相繼批準議定書,隨后又有一些國家予以批準。但由于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36.1%的美國,拒絕批準議定書,議定書仍無法生效。
現在,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排放總量17%的俄羅斯批準議定書,將使議定書達到正式生效的標準。近年來,為了促使俄羅斯批準議定書,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曾多次出馬,勸說普京總統。歐盟委員會其他官員也多次出訪俄羅斯,探討在執行《京都議定書》方面的合作措施。
歐洲輪值主席國荷蘭負責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的國務秘書彼得·范赫爾在獲知俄國家杜馬批準《京都議定書》后表示,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俄杜馬批準議定書增強了人們在保護環境方面加強合作的信心。他希望全世界能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氣候變暖的挑戰,并呼吁美國等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也能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歐洲輪值主席國荷蘭負責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的國務秘書彼得·范赫爾說,《京都議定書》最終得以生效只是一個開始,人類在保護自然環境,控制氣候變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還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采取更加具體的行動。新華社記者盧蘇燕(新華社布魯塞爾10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