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省教育廳下轄的省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與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終于簽訂了我省高校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合作協議。這一協議的簽訂,標志著國家助學貸款新政策在我省進入實質性階段。四大國有銀行為何不再熱衷國家助學貸款?助學貸款前景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四大國有不接燙手“山芋”
根據國家確定的新政策,今年我省出臺了新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實行由省政府委托省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通過招標投標方式確定省屬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經辦銀行。
7月30日,我省各商業銀行和省農信社都參加了我省國家助學貸款發標會議,但是出人意料的是。8月20日,實際到場參加競標的卻只有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山東省分行兩家,因低于法定投標人數,招標無法進行。在9月2日的開標、評標中,工行和建行山東省分行提出的風險補償金比例為40%和12%,而省有關部門提出的風險補償金比例為5%,由于雙方差距過大,貸款經辦銀行無法確定。
信用體系亟待建立
其實,省農信社也給自己留了一個余地,說是本次協議簽訂的期限是3年,這就是說,3年后,如果這項業務風險太大,同樣也面臨著退出的問題。
記者從建設銀行等銀行了解到,許多學生畢業后不再與銀行方面聯系,早幾年的國家助學貸款風險開始顯現。但銀行沒有什么更好的應對措施。銀行方面期盼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個人征信系統,讓失信的學生受到懲罰。據了解,像江蘇省就建立了失信學生黑名單制度,只要一登錄江蘇省國家助學網就可以查到這些學生名單,但是我省遲遲沒有建立起來,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有關人士表示,本來準備公布失信學生名單,但是有的高校以對學校名譽損害為名,不愿意在網上和媒體上公布。
有關人士認為,國家助學貸款已經成了不可缺少的助學渠道,有關方面應該盡快建立起信用體系,讓銀行貸得放心,才能保護銀行的貸款積極性,才會有更多的學生從這一制度中受益。(廣視網)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