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日前,華東師范大學授予該校大四學生、奧運冠軍劉翔“優秀學生”稱號,并獎勵20萬元,同時免試在該校碩博連讀。
劉翔為國爭光,學校為學子慶功,授予諸如“優秀學生”這樣的榮譽,無可厚非,而且,運動員的付出非常人所能想象,適當的“物質鼓勵”也是應該的。但校方同時免試推薦劉翔碩博連讀
,對這一決定,從媒體目前的報道來看,似非劉翔同學主動申請,而是校方獎勵的延續。如果這樣(但愿不是這樣),這就引發一個問題:碩士、博士能否當獎品送?
校方領導說,這是“希望劉翔同學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再創輝煌,為國爭光”(華東師大新聞網)。明眼人都知道,在2008年奧運會上再創輝煌與碩博連讀沒有任何必然聯系。以劉翔現在的美譽度,想拉劉翔做校友的高校有的是,這早有先例可鑒。官而優則學、錢多則學、賽而優也學的比比皆是。由此觀之,校方此舉,可能是借地理、人和之勢搶得先機,讓劉翔直博,其他學校要搶,只好在2008年后拉劉翔做博士后了。
這樣看來,貌似校方“獎勵”劉翔,實則是大環境使然。細細分析,這類“獎勵”多是些錦上添花之舉,劉翔者未必受益,但礙于情面又不好拒受;校方也受益無多;真正獲益的恐怕是那些好大喜功的領導們,他們將國家稀缺的教育資源和嚴肅的學位變成廉價的“商品”做“往來人情”,這對那些寒窗苦讀的學子和我們嚴格的學位制度,無疑都是一種損害,是一個諷刺。
博士學習是最高的學位教育。將碩士、博士類同于古代的進士出身未必恰當,但兩者在嚴肅性、公正性、權威性等方面是一致的。而自古以來,這類教育更多蘊含國家對仕子精神的褒獎和認可,從不輕易授人。
據傳才智自比諸葛孔明的晚清大臣左宗棠三應會試而不第,后來功勛卓著,封侯拜相,還念念不忘科舉名分,即便這樣,同治皇帝也只賞他個“賜同進士出身”。記得《王爾烈全傳》一書提及一事,說道光年間有位104歲的廣東籍考生陸云,不遠千里赴京趕考,未中,但令道光帝感動異常,于是“賜國子監司業”。
可見古人對到進士這一層的教育是異常苛刻的,今天,我們當更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正所謂“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國家相關學位管理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正視同類事件對國家學位制度的沖擊。對一些單位和個人動輒拿碩士、博士當“禮品”的,應視情節、分情況處置;對嚴重有悖《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暫行實施辦法》原則的行為,應依法懲治;對于《條例》無法制約但明顯背離教育初衷和濫用教育資源的,應該促請全國人大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制度,以保證我們高學歷教育的公正性和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