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10月13報道,中科大校長朱清時院士在近日公布的該校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戰略目標中指出: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中科大要建成為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這個戰略目標中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無論從學生人數上還是專業數目上,
中科大都會明確一個方向,不求大求全。 把“不求大求全”上升為一個學校整體發展的戰略意識,這在國內各高校還并不多見。但正是這種不多見,讓中科大至少在戰略意識上走在了國內大學的前列。自從五年前國內高校第一次整體性大幅度擴招以來,各高校紛紛以此為契機,整合重組,大搞建設,都力圖在辦學規模上升一個大臺階,并希望憑借著這些顯而易見的規模效應早日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行列,而這種指導思想到今天仍然繼續存在。因此,到如今大學的人數和規模是越來越大,建筑設施等硬環境是越來越好,但代表大學真正水平的科研教育以及學術水平等“軟指標”的提高卻是遠遠跟不上“硬環境”的長足進步,相反,學校的教育質量、學生的整體素質卻顯出下滑的趨勢,這與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思路是背道而馳的。 事實上,大學是否夠“大”并不是它是否能躋身一流的必要條件,也絕非先決條件。學術、思想、文化、科研以及學生素質潛力才是一個一流大學構成的關鍵要素,正是這些要素,構成了一流大學的土壤和資本,也只有擁有這些要素,才能夠培育出世界一流。縱觀國外所有一流大學莫不如此。聞名遐邇的麻省理工,占地不過60公頃,每年招收的新生不過兩千來人,作為國內一流的中科大,本科生人數也不過7000來人,規模都不大,但這絲毫不能影響他們成為各自國內的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的大學。因此完全可以說,規模的大小對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充其量只是參考,并非緊要。 而伴隨著學校規模的快速變大,每個學生所能享受到的各種資源勢必吃緊,雖然硬件資源的補充并不是難事,事實上這也是現階段國內高校擴張過程中關注的重點。但軟資源的建設和形成影響卻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個前進了,一個滯后了,這就勢必會造成高校規模擴張的過渡過程中的一個“真空帶”,偏偏這個“真空帶”恰恰體現著一個大學的核心競爭力,這個真空帶的存在對學生的成才是很不利的。因此,在一輪高速擴張之后,國內高校有必要暫停一下規模擴張的步伐,及時補充更新自己的軟資源稀釋掉擴張形成的真空。這才是對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高校盡早徹底走出“規模求大”的發展誤區,以長遠的眼光和負責任的態度,加強學術、文化的建設,塑造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精神信念,逐步提高核心競爭力!(作者:周建化)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