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發電廠廠區的東北部,有一處老廠房靜默地站在那里,與身旁現代化的30萬千瓦機組形成鮮明對比。那低矮的屋頂,蒼灰的墻面,陡然間勾起人們對青島電力歷史的悠長回憶。 翻開歷史的長卷你會發現,青島這座開埠只有百余年的城市,卻是山東電力的搖籃。1898年,德國商人
樸爾曼斯在河南路與天津路交叉路口裝設了兩臺柴油引擎發電機,成為山東電力的肇始。從這時起到全國解放,青島電廠的裝機容量逐步達到了3.5萬千瓦。 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青島電力的退休老人藍恭澤回憶說,1949年6月青島解放時,為了防止國民黨反動派撤退時搞破壞,青島發電廠職工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了自衛隊,把一些重要的設備拆卸后分頭隱蔽起來。從建國到1955年,青島發電廠就是靠著這些落后的設備,進行著一項項技術革新,為青島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電力資源。
在此后的20多年里,面對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青島發電廠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以每年投產一臺機組的速度發展,并先后完成了1000多項技術改造,成為膠東半島的主力電廠。與此同時,抓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民經濟建設全面復蘇的機遇,我市從1978年開始建設黃島發電廠。目前,黃島發電廠的總裝機容量達到67萬千瓦,為我市尤其是青島經濟開發區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電能。
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隨著我市經濟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市的社會用電缺口日漸增大。作為經濟發展先行官的青島電力,開始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退休老干部王連芳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年前的一天,市領導召開緊急會議,大家趕到后,看到會議桌上攤著一張韓國報紙。原來,韓國的一些企業家到青島考察,聽說這里用電要采取“開三停四”的限制辦法,于是失望而歸。
青島想吸引外商紛至沓來,就必須告別缺電的尷尬局面,就必須進行擴建。然而,此時的青島發電廠用地緊張、資金嚴重匱乏,更何況,“八五”計劃這盤“大餐”里,根本就沒有青島發電廠的項目。在此情況下,青島發電廠迎難而上,自1987年開始,用了5年的時間,使擴建所需的各項硬指標全部達標——1992年,項目終于批了下來,總體規劃4臺30萬千瓦機組,一期先上兩臺。
1996年底,總投資33億的青島發電廠一期擴建工程,僅用了32個月的時間就建設而成,成為全國發電新機組建設的一面旗幟,同時也在青島的電力建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島發電廠一期擴建工程兩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投產以來,累計發電275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95億元,利稅18億元,緩解了我市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為島城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而當歷史的車輪把青島載到了新世紀,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再次擺在了島城人民面前。
地處山東電網末端的青島電網,雖然已經建成了濰坊至青島、日照至青島兩條500千伏輸變電工程,2003年變電容量近650萬千伏安,但終因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讓青島電力供應亮起了“紅燈”,近兩年來多次出現拉閘限電現象。
此時,機遇再次垂青青島發電廠。利用地處青島電網負荷中心的優勢和2008年奧運會的契機,青島發電廠拿出了擴建兩臺大型熱電聯產機組的方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的大力支持。2004年8月,青島發電廠二期擴建兩臺30萬千瓦大型熱電聯產機組通過國務院審批后正式立項。按照規劃,2005年,第一臺3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投產;2006年,第二臺30萬千瓦機組投產。到那時,青島將擁有一個百萬級特大型發電企業。
55年來,在發電事業寫下壯麗篇章的同時,我市的供電事業也留下了光輝足跡,特別是從1997年開始,為適應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需要,針對城市電網歷史悠久、結構不合理、設備陳舊的實際情況,我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持續、大規模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先后投入30多億元的資金,通過結構合理、裝備先進、運行可靠的現代化電網,徹底解決了“有電送不出用不上”的“卡脖子”現象。目前,青島電網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已經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先進供電企業的水平。
55年間,青島發電廠從一個羸弱不堪的小廠,發展成為一個自動化程度極高的現代化企業,裝機容量由3.5萬千瓦猛增到130萬千瓦。
55年間,青島電網由年供電僅有10.8萬千瓦時,發展到去年年供電超過123億千瓦時。目前,青島供電公司擁有75座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077公里35千伏及以上線路,1.06萬平方公里供電區域。
55年間,青島電力這一城市命脈的光芒,由纖細而粗壯,由微弱而強烈。如今,它正以極其張揚、極其豪邁的姿態,延伸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催動著這座美麗的海濱之城的新一輪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