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列席重慶市萬州區一個會議,區政府將一個準備下發的紅頭文件提交會議討論,內容是要求全區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必須捐資幫助貧困學生,受到了不少與會者的質疑。 這項擬定好的政府通知說,萬州區為了幫助城鄉貧困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準備在全區開展
捐出一天的工資資助貧困生的活動,要求全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部門的干部職工參加,“除極個別生活特別困難的”外,都應參與捐助!皡^委、政府督察室要對‘一日捐’活動作為部門支持教育辦實事進行督察和通報! 一些與會者說,搞‘一日捐’活動的確是好事,但既然是捐款,就不應該采取政府強制的方式,違反依法行政的原則,很可能導致群眾不滿。最終大家達成了共識,決定把政府通知改為區教委發出的“倡議書”,號召全社會自愿捐資助學。
捐資助學本來就是一種自愿的個人行為,是種公益性的社會活動,不屬于政府行政事務。萬州區在這個事情上的做法,避免了一次險些發生的錯誤行政行為。這表明,依法行政的觀念在有些黨政領導干部心中扎下根了,而另一些黨政干部還有不少糊涂認識,非得別人提醒才能明白。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擅長推行帶有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搞一竿子插到底,常常只顧目的,不擇手段,違法行政行為時有發生,有的是不該管的管得寬,該管的事又管不好。這不僅很難達到決策者的預期效果,有時適得其反,引發群眾的抵觸情緒,“好心”辦成了壞事!缎姓S可法》頒布實施后,已確立了法律沒有規定不得行政的原則,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政府工作人員轉變過去舊的工作方式,加強依法行政的意識。
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是考察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基層黨委、政府領導干部能否有效地管理地方事務,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關鍵在于能否把群眾的意愿與國家法律相結合,能否正確運用各種符合國家法規的方法、手段,協調、處理好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新華社記者張桂林王金濤(新華社重慶10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