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中國基礎教育在進入21世紀時采取的重要行動,教育部擬用4年時間在全國推進。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教育部在不同階段都有明確而具體的指示,并且還有財政部的專款支持。今秋新學期,包括我省在內的廣東、寧夏、海南4省作為首批實驗區開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與現
行高中課程相比,新課程最突出的變化是各學科分層次、分類別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同時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紀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及學分管理。
當聽說是一節作文點評課時,聽課前的熱情涼了半截,但是課后的心情卻是意外地愉悅。
小學到高中,每名學生都會經歷幾百次作文點評課。記憶中無非是老師挑選幾篇佳作當堂誦讀以示獎勵,對于大多學生而言,無非是那份過耳即忘的傾聽。青島2中鄒欣老師的作文點評課———學生互評作文,著實令人眼前一亮。
作文的題目是“我的故事”。“有人說當代中學生常是矛盾的。一方面帶著個性化的臉頰,他們開始認識到自我,自信‘我就是我’;另一方面,在繽紛炫目的生活面前,他們有時也迷茫,常常會問:‘誰能告訴我,我是誰?’他們在矛盾中思考,在嘗試中進步。家庭、學校、社會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他們繽紛多彩的成長故事。請結合成長中的切身經歷,以‘我的故事’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講出一段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不少于600字。”
鄒老師為學生確定了自行批改作文程序:4人為一小組,每組點評4篇作文,小組共同閱讀4篇作文,比較分析優缺點后確定分數。每名學生負責一篇作文的評語,要求學生指出明顯的優點并加以肯定的同時,也指出明顯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議。最后,學生還得給出得分,評語不少于50字,要求避免套話廢話,語言簡練中肯。
當然,鄒老師為學生提供了正規考試使用的評分標準,將滿分60分的作文分作五類卷。一類卷為48分以上(包括48分),對題目導語的含義認識到位,能集中體現“在矛盾中思考,在嘗試中進步”的主題。敘事有起伏,細節描寫形象生動,抒情議論恰到好處,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二類卷為42至47分,所選題材能夠體現主題。敘事較流暢,有一定的抒情議論。三類卷為36至41分,所選題材真實,但與主題貼合不夠緊密,語言通順。四類卷30至35分,審題有偏差,所選題材真實,有一定的意義,語言基本通順。五類卷30分以下,完全跑題,語言乏味,不知所云。
學生現場的表現也讓人欣喜。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討論得有模有樣,儼然一副小老師的模樣。很顯然,這種新形式吸引了學生。課堂上,鄒欣老師微笑著在各小組間行走,時不時給這些初為人師的學生指點一二。
“選材較為用心。拾金不昧被冤枉,事情雖不算大,但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卻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所選題材大有可挖掘之處。敘事技巧熟練,故事有起伏轉折,有細致真實的心理描寫。但存在明顯的缺點,即沒能體現通過思想斗爭得以成熟的過程,沒能利用篇末議論來細致分析這一事件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從而削弱了文章的主題力量”。這些地道的評語是學生的收獲。
最具創意的是,鄒欣老師還為這節作文自評課設計了“批后感”。就是由學生寫出對評語和得分是否滿意;通過批改和被批改的過程,對此次作文的寫作有怎樣的認識,有哪些收獲,以及個人的點滴感想。
結果,全班學生對同學的評語有異議的不過四五個,僅占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經鄒欣老師最終裁決,基本都是維持“原判”。據鄒老師介紹,此后她還進行了一次學生自評作文的實驗,效果顯然不如互評,因為自評時學生不僅找不出病句之類的缺點,就連自己的精彩也沒有準確的發現。因此,她決定在今后的作文互評中更多嘗試作文互評。
正如鄒欣老師所比喻的那樣,作文批改就像廚藝比賽一樣。學生寫作文由老師批改就像廚師做菜請評委打分一樣,菜的差異只有評委知道,廚師是不知其中原委一樣,老師了解作文的優劣,學生卻是一頭霧水。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得讓他們也坐在評委的位置上,親自嘗嘗“菜”的味道。
不論改革千變萬變,以學生為主體,切實提高能力可以通過任何檢測的尺子。本報記者劉淼
特約編輯: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