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主體:2004“胡潤版”中國富豪榜近日登場。而此前的“十大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排行新聞已率先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爭論,組委會公布的20個提名城市名單遭到了從專家到網民的質疑。
雖然和很多人一樣,筆者也無從判斷哪些城市更具經濟活力,但從這個活動的名稱和評比內容就可以看出,該排行如果不引起
質疑那才叫奇怪———很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影響到一個城市的經濟活力,而不少因素都是人們無法逆知的。換言之,“活力”這個概念,是不具有較強的可比性的。硬要把這樣一個模糊的概念排出個精細的高低上下來,難度非同小可———調查對象的模糊性,實際上已經決定了這種排行的非客觀性、非科學性。
時下,“排行”日漸成為社會一景:樂曲要排行、大學要排行、城市要排行……并且是你排我也排,結果各不同。其實排行榜本身并不是不好的事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科學、客觀的排行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們對信息的甄別,有助于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但現實的情況卻是,排行榜多少被賦予了“惡”的色彩,成了“排行病”———一些排行榜變成了搖錢樹。只要榜單能夠引起廣泛爭論,進而吸引眼球贏得贊助就行,可信度卻被拋在一邊。
當然,雖然知道了上述背景,也還不能斷言推出這樣一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榜”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然而,這種排行卻又并不是毫無意義如一次無聊的選美那么簡單———因其結果有可能影響到政府及公眾的認識和選擇。因此,以“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榜”可能帶來的混亂后果計,筆者認為此種病態的排行風是到該煞的時候了。
(郭之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