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廣州市衛生局、市腦科醫院、荔灣醫院等在多個地點舉行現場咨詢活動,今年的主題“關注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吸引不少家長前去咨詢。
據了解,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之所以取此主題,是因為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2020
年以前全球兒童精神障礙會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5個致病、致死和致殘原因。而我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衛生狀況也確實堪憂。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1.6%-32.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在大學生中,16.0%-25.4%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恐怖、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為主,據一項研究顯示,自1982年以來,精神障礙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
學校的乖學生,家中為何是“小暴君”?八九歲的孩子為何動輒言輕生?針對現場家長的困惑,廣州市腦科醫院從事兒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將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歸為以下幾類:行為問題、情緒障礙、發育障礙等。現在的研究認為,包括孤獨癥、多動癥在內的所有兒童精神障礙成因均為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構成,而后者占相當大比例。
性格塑造重于知識技能培養
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的心情、健康的行為?殷青云博士認為,這意味著首先要培養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積極地處理人際關系,處理遇到的挑戰、壓力、挫折。一個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會因一次考試失利就輕言自殺。而孩子性格塑造最關鍵的就是在于孩童時期的家庭教育。現在的研究發現,50%的兒童精神障礙問題來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問題都可追溯到兒童期的家庭問題。
近年來,素質教育提得很多,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醫生尹平認為,家長們把“素質教育”理解為“技能教育”,投入相當大的精力讓孩子學鋼琴,學舞蹈,以期他們能夠快人一步掌握更多技能,真正的素質教育應當是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這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而性格培養卻往往是中國家庭教育最為忽視的。尹平認為,知識、技能學習是終身的,耽誤了以后彌補也來得及,但性格的塑造卻要越早越好,錯過了時機,可能會影響終生。
去年一項對大學生的心理調查顯示,70%學生最討厭的人都在自己的寢室里。長期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中山大學教科所朱新稱教授說,目前大學生最主要的問題,就出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而這點在學校教育,甚至家庭教育上是空白的,人際關系在中國帶有負面色彩。衡量心理健康,人際關系是個重要指標,人際關系好的人較有幸福感。
溝通指導示范是家庭教育關鍵
“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咨詢會現場,記者看到一個心焦的母親向醫生抱怨。殷青云說,這句話也是在日常接診中最常聽到家長們說的。家庭教育應首先建立在孩子有問題能隨時向家長講出來,這第一個“溝通”關,很多家長過不去。孩子敞開的心扉也許會因為家長的一次敷衍的應答或粗暴的對待而從此關閉。家長能否尊重孩子的意見,能否抱有和孩子做朋友的心態,能否犯錯誤后勇于向孩子認錯,這些都是建立平等溝通的關鍵。
對于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家長的正確引導對孩子品格形成非常重要。一個在課堂上愛積極回答問題,甚至當場糾正老師錯誤的孩子,遭遇老師的冷遇,感到困惑不解。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我們換個老師吧”,可能會教會孩子逃避;“這個老師怎么這么壞”,教會孩子仇恨;“你也要找找自己的問題,比如下課后找老師討論問題,給其他同學留些回答問題的機會”,教會孩子的是理智地看待和處理問題。
殷青云博士舉例說,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以嚴厲著稱,家長吝嗇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這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每個孩子身上任何一個優點都應得到嘉獎,我們應從小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對社會有用的人,這種自信是快樂心情的源泉之一。
此外,家長的以身作則在家庭教育中也有相當地位。試想,一個教育孩子不要偷竊的家長,卻總從單位帶辦公用具回家,會起到怎樣的示范作用。
家長教師專家互動網絡干預
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不當,而是缺失。由于競爭加劇,不少家長忙于掙錢,將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照顧,殷青云說,不少就診精神障礙的兒童都屬于這種情況,在廣東地區尤為明顯,造成問題兒童了,父母再用掙來的錢醫治。老人和保姆更多的是進行喂養式照料,不能等同家庭教育。
采訪中,有專家認為,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需要由家長、教師和心理醫生三方組成互動網絡,由家長進行日常教育,出現問題無法處理時交由專業人士,心理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需要教師督察實施。這其中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目前許多家長匱乏家庭教育知識的,這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進行有關宣教。有人指出,其實“家長學校”,是家長與教師溝通及獲取方法很好的平臺,但在目前的運作中卻有名無實。(記者 陳輝 通訊員 伍展虹 黃穗)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