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國企享受不平等待遇民企造車再遭政策埋伏]()
專家認為,政府對民企造車與國企造車待遇不平等,根子上還是一種產業歧視。
26:2——這個比例讓一向“敢怒敢言”的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大為惱火。
“力帆轎車項目落地審批需要多達26個本本,而國企只需要兩個而已,現在針對此事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已作了批示,要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十一”前夕,正在安徽出差的尹明善與記者談及此事時情緒甚是激動。
有色鏡
尹明善十分看重力帆轎車項目,據了解,力帆轎車的樣車已經下線,正在上海進行試驗,新車預計明年上半年上市。
尹明善現在的身份是重慶市政協副主席,擁有這樣身份的企業家其實并不愿過多地抨擊相關政策以及有關政府部門。但是,在力帆轎車生產線已經建成、樣車已經下線的情況下,繁多的手續已經成了力帆的心病,這讓尹明善不吐不快。
力帆轎車項目相關負責人向尹明善報告說,類似力帆這類民營轎車項目要想落地必須持有健康證、環保證等多達26個證件,而與此相對,國企只需要兩個證件。適逢9月在重慶舉行的中國500強會議,尹明善應邀發言,在其“家族企業應改制成現代企業、中國500強員工工資比發達國家員工低、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駁三論”主題發言中,尹明善直接將民企造車與國企造車的不平等待遇一事提交會議討論。
這樣的發言引起了眾多民營汽車企業家的共鳴,而政府部門也表示理解。據了解,重慶市市長王鴻舉當即作出批示,責成重慶市發改委一位主任牽頭進行調查。但在采訪中記者卻發現,重慶一些相關部門對此仍然表現淡漠。就連重慶市人民政府汽車工業辦公室工作人員被問及民企造車到底需要什么手續、是否存在很大障礙時也是表達不清。
既然主管部門都口頭放衛星,力帆等民企改變命運的想法也就成了鏡花水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羅仲偉無奈地說:“其實政府對民企造車與國企造車的待遇不平等,根子上還是一種產業歧視。”
第二波
其實,民企造車與國企造車的待遇不平等由來已久,浙江吉利汽車公司就曾是受害者。吉利在上世紀90年代為了獲得“準生證”花去了數年的寶貴時間。有關專家表示:“這意味著吉利用幾年銷售收入損失換來了行政審批的勝利。”同樣的問題在當時也捆住了一大批想進入轎車領域的民企手腳。
現在力帆遇到的問題與當時相似,只是市場大環境已事過境遷。“當前,在宏觀調控下,政府有意識地控制民企進入汽車領域的步伐。”羅仲偉分析說,今年七八月份,在庫存增加、銷售持續下滑的情況下,政府是想通過一些行政手段來適當控制一些項目。
其實今年6月出臺的新汽車產業政策,已對民企抬高了門檻。新產業政策中規定:新建汽車生產企業的投資項目總額不得低于20億元人民幣、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人民幣,同時要建立成品研究開發機構,且投資不低于5億元人民幣……不得向非汽車、摩托車生產企業及個人轉讓汽車、摩托車生產資格。有業內人士認為:新政策實際上是讓民營企業進入汽車領域變得更加艱難。“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大國企的利益集團在其間起到了相當作用,使政策產生了一定的傾斜性”,羅仲偉強調,“這是不符合市場原則的,應該對國企和民企采取同一個尺度,如果從政策起點就不能做到公平,就更談不上過程公平了”。
在這種高門檻下,民企也并非沒有出路,新政策規定:鼓勵國內汽車、摩托車生產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集團與國外汽車集團聯合,兼并或重組國內外汽車生產企業……這樣的前提下,他們可以選擇參股國企或與跨國公司合作,但不知在國企處于國家政策保護下大啖美食之時,在跨國公司中國布局基本成型之際,這種合作應該從何談起。
傷害力
“民企要在汽車行業發展壯大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感嘆,“現在的民企要在汽車領域有所發展比我們當時更難了。”一位著名車評人認為:“現在跨國公司在中國羽翼已豐,民營企業最好的生長時期已經過去了,再加上現有政策對民企發展的阻礙仍在變本加厲,這樣的情況下新進入汽車領域的民營企業不但是難以壯大,可能連原始積累的機會都沒有。”
民企進入且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小,中國的汽車產業是否也會受到相應的傷害?對此有專家指出:中國汽車行業并非過度競爭而是競爭不足,政策的著眼點不應當限制進入,而是應當健全退出機制,而民營企業的進入,必將促進競爭。現在看來,民企非但難以促進競爭,更加難以參與競爭,因為中國汽車工業對于整個民企群體仍存在種種歧視,而尹明善所說的26?2,其實只是民企們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其中一個案例而已。(作者:周遠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