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建設生態市的良好意識要從娃娃抓起,要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記者日前從市環保部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環保教育從娃娃入手,把學校作為綠色教育和環保教育的主戰場,推出“綠色教育工程”,引導學校以創建“綠色學校”為目標,積極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
社會效果。 吃飯不用一次性筷子自己帶飯勺、擦汗用手帕代替紙巾……記者日前在重慶路第二小學看到,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就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與環保聯系起來。該校校長王瑞華告訴記者,孩子的環保意識需要慢慢培養,建設生態市的未來要從娃娃的點滴生活入手。據悉,該校把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培養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列入小學教學計劃。充分發揮課堂滲透主渠道的作用,講授環保基本知識。建起“綠色加油站”,開展“綠色科研行動”,實施“綠色小使者培訓工程”,進行“綠色課堂”、“綠色滲透”,把生態市的建設目標融入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細節中。
寓教于樂,教學相長。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岸邊的柳樹》、《鳥的天堂》、《只有一個地球》等課文,啟發學生懂得愛與護的關系;結合自然、社會教材中涉及沙漠、森林、水土流失、水資源保護等環保知識,激發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養成熱愛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節約能源的良好習慣。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和環保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環保氛圍。全市許多中小學利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等紀念日,組織中小學生和環保志愿者小分隊,或植樹造林,或撿拾垃圾,或進行污染源調查,以實際行動宣傳環保。一些學校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用飲料瓶、貝殼等廢棄物品,制作了形形色色的圖案、標本、盆景、教具等,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
孩子影響家庭,家庭帶動社會。許多教師反映,隨著學生環境意識的提高,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折花拔草等現象幾乎不見了;而節約能源資源,愛護生態環境等道德新風尚已蔚然成風。重慶二小等學校,還把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拓展到家庭,延伸到社會,達到了全面提高的目的。他們與學生家長協議約定提倡綠色消費,號召大家提起菜籃子,拒用方便袋。在開展的假日回收廢舊電池活動中,出現了學生、家長、親屬爭相收集電池的場景。目前,全市已有20多所中小學校被命名為市級“綠色學校”。(本報記者徐瑞蔓)